散文 | 陈金梅:我的老家张官店



我的老家张官店

陈金梅

我的老家平原县王庙镇张官店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共有居民2000多人,是平原县志中文字记载最早的村庄。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平原县政治、经济和贸易中心,原平原县城城址在张官店村东,至今平原还流传这样的一首民谣:“先有张官店,后有鄃灵县,没了鄃灵县,还有张官店。”。

张官店战国时建村,人员渐多,成为一邑。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此邑为县城置平原县。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平原县城由该邑迁来今治。该地作为平原县城驻地,时间长达770多年。三国时代刘备坐平原县令,据史料记载刘备坐平原县令时,城址就在平原古县城今平原城南张官店处。著名作家邓友梅曾为家乡平原题诗道:“千年古城平原,历史足迹斑斑。玄德曾掌郡政,故事流传民间。”后张姓人辞去巡抚之职回家开店,故此演变为张官店。村庄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

记忆中,村东那片古城墙由红土夯筑,长满酸枣树,去村东路过古城墙,年代久远的断壁残垣叙说久远的故事,小时候老城墙尚在,去村东的路两边都是古城墙,当年建沉沙池沉沙,村东一片汪洋,古城墙竟于水中屹立不倒,村庄大,分东西南北四个街,村中央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大道,逢农历的四、九是大集,周围村庄的人都来这里赶集。

我是听着村里老人关于古县城的传说长大的,并且见证过古城墙的存在和消失。夏天的夜很长,听奶奶摇着蒲扇讲村庄那些古老的故事,什么赶庙会啦,什么年二十九赶花子街集啦,西街那座大庙,石牌坊,八路军攻打还乡团等,我睡着了,奶奶的蒲扇还在摇着,她还在说着过去,她是在回味村庄过去与自己年轻时的旧时光。我会在梦里浮想联翩重现村庄过去那些景象;有时会在梦中惊醒——那是梦到西大庙那些罗汉和菩萨从庙里四周墙壁上走下来,或拿弓或拿剑,张着嘴,瞪着眼。听奶奶说从前西街曾有一座古庙叫西大庙,十字街上立有石牌坊,每年都赶庙会,说书唱戏,庙会要持续十几天甚至个把月。新中国成立后,西大庙曾改成过学校,后来西大庙和石牌坊也不知啥时候没了。村庄过去的那些故事,让我心生敬畏,并且骄傲。

村西村南依相家河水库,东邻三级沉沙池,村内坑塘遍布。“江北水上第一古村落”正是借助张官店村古县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拟建的。村民新居都是别墅式二层小楼,徽派式建筑。每栋别墅都有一方小小院落,并留有小块空地,可以种种菜,养养花。别墅大门宽大而喜庆,门前建有停车位,因地制宜,整齐划一。水、电、暖、天然气,都通上了,比城里人一点也不差,村里道路全是柏油路,几个原有的坑塘被保留了下来,修了小桥,村子有了江南水乡的风韵,成了名副其实的“江北水上第一古村落”。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在的新村汉风古韵的排排小别墅,让城里人羡慕不已,新村面貌焕然一新,就村内的道路而言,给人的感觉是宽敞、平坦,四通八达。民居房前屋后植树栽花,如花园一般。村内依据原有坑塘打造成三个人工湖,湖上小桥横卧,湖水碧波荡漾,湖边小楼倒影如画,夕阳西下,余晖映照下的村庄安详静谧,好一幅和谐美好乡村夕照图。

我家的房子是一套160平方米的小别墅,楼上三室一厅一卫,楼下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大大的客厅,敞亮气派。我回家也有我住的房间了。原来爹娘住的是我小时候住过的土坯房,只有一盘坑,我回家没地方住,总是当天去当天回。那一天我回家,傍晚坐在湖上的那座小桥上,望着落日余晖下的村庄,看几个孩子在嬉闹,还有邻居大哥在下网捕鱼,这只有电影里才有的好日子,今天实现了。那个傍晚我在小桥上坐了很久,晚霞是那么美,我的心是那么定——老百姓住房是大事,让我心忧的爹娘的住房问题不再是我的牵挂,我的心跟村里人一样被幸福充满着。以前让我总想逃离的乡村老家,成了我心心念念周末必回的乡村休闲好去处。我为我的老家骄傲,我为我的老家人感到幸福。

娘住上小楼,常常感叹: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还是共产党好呀,是真为老百姓想呀!娘在老家住时,婶子大娘们常来家串门,她们话乡村的过去,感叹过去的不易,又欣慰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过上了有吃有穿有钱花的好日子,更幸运自己又赶上了国家又开始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让她们住上了做梦也不敢想的独门独院小别墅。

那天我周末回家,中午正在楼上休息,听到楼下又来了串门的,下楼才知道是我们九队上的庆祥哥哥和嫂子来玩了。庆祥嫂子拉着娘的手亲不够,听说娘回家来住了,让庆祥哥开上机动三轮就来了。庆祥嫂子按辈分我虽然叫嫂子其实比我娘还大两岁,今年快80岁了,俩人当年在生产队的时候都是很能干的人,我娘是妇女队长,庆祥嫂子是骨干,娘俩说起生产队,又拉起大包干,再感叹今天的好日子,拉不断弦。我一边听着,也禁不住感叹,为她们能赶上今天的好日子由衷地高兴。

上周末回家又遇上来家串门的了,是爹娘在村南水厂看门时认识的一个外村的大叔,也来我村买了房子,来看爹娘来了。大叔说看着新村建设的比城里还好,不去城里买房子了,觉着住在这里比城里一点也不差,空气还好,离老家还近。感叹爹娘的好人缘,到哪里都能交上朋友。我在局里上班,已回局上班的原水厂的同事还经常打听起爹娘,感叹爹娘的勤快,好脾气。对爹娘的好口碑我也心里美滋滋的。



我家房子东边是一个小广场,小广场前边就是湖,靠小广场北边往东就有一座小石桥跨在湖上,过小桥往东走就到了大公路上。小广场上建有小亭,虽还不够完善,也成了老人们聚集的地方,周围邻居在那里支了个小桌,他们打打扑克,下下象棋,话话家常,休闲娱乐。回老家家里找不到娘,一准在那里能找到。那些婶子大娘见了我比画着我小时候又小又矮的样子说:小梅梅也长白头发了,真快呀。是呀我也五十好几的人了,我当年也是村里人的骄傲,通过上学走出农村,当年婶子大娘曾感叹着对我说:终于脱离农村这块盐碱坷垃地了,看着这只长盐碱不长庄稼的穷地,就长愁,什么时候是个头呀!地还是那些地,县里通过水利部门修建三级沉沙池把村东那片盐碱地变成今天的良田,村北那些零星低洼小地块挖了鱼塘,抬高的地块也能种庄稼了,塘里养上鱼,种上藕,又是一笔收入。

我家在村北就有鱼塘,鱼塘就在公路边上,上段时间回家路过鱼塘,看到鱼塘边上围了很多人在钓鱼,我以为是有人在偷我家的鱼,下车着急地赶过去,一问才知道是哥哥利用鱼塘在搞垂钓。新村建设搞得好,有很多慕名而来参观的,也有来乡村旅游的,我们村越来越繁盛了。哥哥的鱼塘垂钓虽然只是探索,但农民这种开放的意识真让我刮目相看,他们比我这个城里人还有见识。

村委会为了让不能外出打工的妇女和部分老人也增加收入,搞了来料加工的手工活投放,可以在加工点干活,也可以在家干,村民在家门囗就能挣到钱了,虽然只能挣到小钱,但守着家方便,什么事也不耽误。新村建好了,农历四、九大集又恢复了,大集上买的、卖的,农人们自己种的蔬菜、水果,绑的笤帚,编的篮子,小吃零食,衣服鞋帽,应有尽有。人们选着自己需要的东西,脸上带着笑,心里透着美。但集上少了骡马市,现在农村都是机械化,用不着大牲囗犁田拉车,所以也没了骡马的交易。村里也有超市,不是大集买菜也有处去买;有饭店,家里来亲戚打个电话饭菜就送到家里来。有养牛的、养羊的、养猪的,都集中去一处养殖了,走在村子里的路上,再也不会踩上猪牛粪闻到难闻的粪便味了。

村子里还建有《乡村记忆馆》,把那些老物件都收集起来,在那里可以见证乡村发展史,那些老物件常常勾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那些受过的苦,遭过的难都成了过眼烟云。看着那些老物件,人们感叹着过去的不易,赞叹着今天的幸福,村民们感慨地说:现在咱农村人的日子过得赶上了城里人,不,比城里人还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