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史|高迎春:昨日童谣


昨日童谣

高迎春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哭声娘,喊声伯,叫奶奶,俺下来。奶奶抱不动,让爷爷托着腚。”勤劳善良的母亲虽不识字,却从姥姥那儿继承来许多古老的民间童谣。从我牙牙学语到背上书包,母亲那有韵味的哼唱,令我对每首童谣都耳熟能详。古老的童谣带着乡村泥土的芬芳,带着慈母美好的梦想,像淙淙流动的泉水,滋润了我的心田。



“打罗罗,筛罗罗,下来麦子蒸馍馍。蒸几个?蒸八个。那一个呢?猫叨去了。猫呢?上树了。树呢?火烧了。火呢?水泼了。水呢?牛喝了。牛呢?耕地去了。耕了几亩?耕了三亩。那一亩呢?地派子拱了。地派子呢?钻到砖缝去了。砖呢?垒庙了。庙呢?倒了。神呢?跑了。”

小时候,白面竟是老百姓的奢侈品,甭说糠菜半年粮的灾荒年,即便风调雨顺的年景,村里人也只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饺子、馍馍,家常便饭是以玉米、地瓜为主的粗粮外加萝卜咸菜。农妇把打下麦子蒸馍馍的欲望变为企盼,把企盼唱成童谣也就不足为怪了。

“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茅屋里,媳妇坐在炕头上。烙白饼,卷红糖,媳妇媳妇你先尝。媳妇要吃大鸭梨,打了把、去了皮,尝尝好吃再买去。媳妇、媳妇你躺躺,我到茅屋看咱娘。黄天啦,黑地啦,亲娘变成了屎壳郎。”

慈母辛苦养育儿女,目睹诸多儿女不孝现象,难免为自己老来担忧。像这样带有预防性质的童谣诞生并流传,也就不难理解了。虽然二十四孝图中的“郭巨埋儿”“卧冰求鲤”等内容,已不适合现代人效仿,但一次短暂的陪伴,一声温馨的问候,一份由衷的牵挂,都能让父母感受到儿女的孝心。父母给了儿女生命,即便再苦再累,也全身心巴结子女长大成人;即便再贫再穷,也把家营造成充满亲情的港湾。作为儿女,假若忘记严父慈母的养育之恩,就真的不如那只知恩“跪乳”的羊了。

“红姑娘,裹小脚,裹那小脚怪臭的,家南来了个卖肉的;卖那肉挺香的,家南来了个卖姜的;卖那姜挺辣的,家南来了个算卦的;算那卦挺灵的,家南来了个打绳的;打那绳挺好的,家南来了个卖枣的;卖那枣挺甜的,家南来了个磨镰的;磨那镰飞快的,家南来了个卖菜的;卖那菜挺高的,家南来了个攒筲的;攒那筲能打水,想打哇哇手拍嘴。”

童谣中罗列的商贩、匠人,至今有的仍活跃在乡村、集镇。

“青青稞,结樱桃,老鼠逮了个大狸猫,蠓虫子下了个天鹅蛋,嗯哦啊的官来了,吹钢鼓,打喇叭,门楼拴到马底下,东西道南北走,听见庄里人咬狗,拾起狗来打砖头,砖头咬了手指头。”

“说瞎话、道瞎话,锅台后种了二亩水浇旱甜瓜;寒冬腊月瓜正熟,绝户家的小子来扒瓜;聋子听见,盲人看见,哑巴就喊,瘸子就撵;撵到家南东西地,小偷跳进砖砌的土井里;袜筒里掏出大勾杆,勾着头发拉出井。再看这个秃小偷,鸡蛋大个脑袋张着瓢大的嘴哭,左手拿俩右手拿仨,肚脐眼里装了十八个瓜。”

两首童谣于诙谐幽默中,无情地讽刺挖苦了世间的瞎话、假话、大话、空话。平民百姓虽不当政,却能一眼看破花拳绣腿,能体察弄虚作假。所以人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诚信,自古至今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诚信是人心灵纯净的折光,不仅能够照亮自己,也可温暖他人,所以人们盛赞诚信似金。

古老的童谣,多沿袭民歌所用的接字钩句修辞法,亦称顶真格。即上句末尾的词语为下句开头所用,造成语意的连属,并使字响韵圆,耐人诵唱。于平浅明快中直白心事,于意切情真中给人一种涵泳不尽之感。上学后,我仅对一首《拍手歌》还有印象,其他的远没有母亲教唱的那些童谣记得真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