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史|朱殿封:犁铧春秋

犁 铧 春 秋

□本报特约撰稿人 朱殿封

犁铧天生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乡村一年中的忙碌是从它开端。它肩负耕翻土地,之后才有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成熟、收获。

春寒料峭,大睡方醒的土地肌肤带着冻茬,脸上挂满寒霜。赋闲了一个冬天的犁铧,默默积蓄了一个冬天的能量,身上的灰尘蒙不住它自有的光亮。它知道,滋养了一个冬天的春田,也翘首以待它来开犁。

犁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农具。我国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石犁;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先人制造出铜犁铧,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6世纪,先人发明了铁犁,比欧洲人早了2300年左右。自两千多年前,我国制作的由犁铧(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犁辕、犁柄等多个部件组成的旱犁(箭犁)和水犁(独犁),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高水平。恩格斯说:“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铁制工具是最后过渡到农业的必要前提。铁对农业提供了犁,犁完成了重大的变革。”犁铧的一次次进化,记录着农耕一次次革命,生产力水平的一次次提升。改变的是犁铧的材质和形状,不变的是犁铧的本性和初衷。

土地,是犁铧诞生的理由。人类生存生产,是犁铧存在的依附。“犁,利也,利发土,绝草根;田,填也,五谷填满其中。”犁铧以它的铁面热唇,忘情地不知疲倦地亲吻土地。它把硬土地吻松了,把生土地吻熟了,把冷土地吻热了,把贫瘠土地吻肥沃了,把不毛土地吻成了米粮仓。一年四季,犁铧三季不闲。犁春,它犁出一地春华;犁夏,它犁出一地青绿;犁秋,它犁出一地来年的希冀。

犁铧,它跟随人类行走了将近6000年,6000年哪!它耕翻过多少土地,这些土地上叠加着它的多少印记,叠加着多少代农人的脚印?走进任何一块耕地,随手抓起任何一把泥土,土里面都有犁铧的味道、气息和影子,都有古今农人的汗水、泪水和血滴。一代代农人用犁铧年复一年耕翻着一块块土地。犁铧又将一代代终老的农人用耕翻出的新土将其掩埋,从而使土地生长出地气、地力、地心、地魂,滋养出草木、花朵和米粮,以养育人类生灵万物。

劳动创造人类,创造历史,创造文化,创造文明。人创造了犁铧,犁铧反过来帮助人及人类促进了智能的发育。犁铧是生产力发展的开山鼻祖,犁铧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乡村文化、文明的一种载体。有些地方,乡民在除夕夜将犁铧放入炉中,初一清晨第一件事,将炉中犁铧用火钳夹出,端一碗陈醋,边走边往犁铧上浇洒陈醋,走遍各个房间。然后,将犁铧从院门的水道眼里塞到外边,顺手拿过“拦门棍”横放在门槛里,再敞开院门,是为“解犁”,寓意有个好开端、好收成。

汉代犁的形状

旧时有些农村儿女结婚,迎亲的花轿走到新郎的门前时,有人一手用火钳夹着烧红的犁铧,一手端着一碗陈醋或白水来至轿前,口中念念有词:“犁铧本是金,称它为老君,烧红谁也不敢侵。”将醋或水浇于犁铧上,发出哧哧啦啦的响声,是为“激犁”——“吉利”之意。

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由犁铧派生犁铧大鼓(后为梨花大鼓),自清乾隆年间在冀鲁豫等地广为传唱。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配以矮脚鼓、大三弦,后来增加了四胡、二胡、扬琴等乐器。犁铧腔主要有二性板、慢板、快板、散板等四种板式,唱腔独特,地方色彩浓郁,演唱农人农事。犁铧大鼓既是一种说唱表演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对其他艺术门类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成为曲坛奇葩。

而今,我国农村传统犁已退休,旋耕犁取而代之。那些散落在乡村的木制犁、铁制犁……成为珍稀物件,有些幸运地住进农耕博物馆,作为农业发展史和农耕文明的证物。许多年长的乡民每每说起犁铧,言语间表露出对它的留恋不舍。其实,乡民念想的不只是用它耕地,更是一种心情,一种惬意,一种眷恋,一种对土地的深沉的爱。更难舍,是犁铧深扎进泥土中,埋头躬身一往直前、千年不变却无怨无悔的“犁铧精神”。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