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末|祖孙四代的车(外四篇·首)


问候(鷿鷉)   张立新  

祖孙四代的车

□姜兰君

十年前,刚刚步入社会的儿子就撺掇我:爸爸,咱家也买辆轿车吧!儿子从小酷爱车,他的房间里更是堆满了各种玩具车。一天到晚,他把玩具汽车拆了装、装了拆,玩得不亦乐乎……望着儿子祈盼的眼神,我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买了我家第一辆轿车。记得当时我和儿子开着崭新的轿车奔驰在回乡下老家的路上,一种自豪感在我爷儿俩心里油然而生!虽然车速不快,50多公里的路程觉得是那样的短。刚到老家门口,父亲听见汽车喇叭声,急忙从院子里迎接出来,其实更是迎接那辆崭新的轿车。父亲看见新车乐得合不拢嘴,于是我招呼父亲上车,拉着他去村外公路上兜风过瘾。父亲坐在车里,摸摸这,瞧瞧那,满眼都是新鲜感。回来的路上一进村,车上的导航就报出了老家村子的名字,父亲好奇地喃喃自语:太能了,太能了,它什么都知道!

父母一直在老家生活,上了岁数,腿脚就不利索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都不敢骑了。赶集串亲成了难事。在我的建议下,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凑钱给父亲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于是,父亲有了自己心仪的爱车。一有时间他就开车拉着母亲去走亲访友,去集市上购物游玩,这辆车子也就成了他的宝贝疙瘩。

几年前,儿子悄悄地对我说:您这么大岁数了,每天也开车上班吧!是的,说句实话,自从家里买了这辆新车以后,儿子出门就离不开它了,我基本上都没机会动它。听了儿子的话,我当时还挺感动,认为儿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心疼我了,连忙说:“好啊!那你以后出门怎么办呢?”他“嘿嘿”地笑了笑,狡黠地说:“我想再买辆新的啊。”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想换辆新车,才给我演了这出戏。从内心说,我是不赞成他这想法的,可是又不愿让儿子扫兴。好在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收入高了,生活更好了,想买车再也不为钱发愁了。于是我和儿子就各自有了自己的轿车。

如今,我也当上了爷爷,三岁的孙女继承了她爸爸的喜好,也是从小爱玩车,虽然家里到处都是她的各式各样的玩具车,但只要一逛街,看见玩具车还是迈不动腿,和大人软磨硬泡,非得再买一辆才善罢甘休!

今年国庆节,儿子开车带着我们回老家,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只是父亲已然离去,令团聚夹杂着一份遗憾。

儿子的那辆轿车停在大门口,孙女无忧无虑地在院子里玩着她的玩具,唯有那辆电动三轮车孤独地停在大门洞里,周身布满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仿佛还在静静地等待着它的主人……


入冬腌咸菜

□王朝忠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眨眼之间,冬天到了!

俗话说“寒来暑往,秋获冬藏”!不由得使我想起当年入冬父母腌咸菜的一幕……

儿时冬天,北风劲吹,天气寒冷,那时,没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冬天的饭桌上,除了窖里储存的萝卜、大白菜,还有一种家庭必备的下饭“佳肴”:咸菜。

俗话说得好:“霜降杀百草”,田间蔬菜经过初霜,会有特殊香味和鲜味,特别适合腌制咸菜。

从生产队里分来头顶绿缨、浑身通红的红萝卜,白白胖胖脆生生的水萝卜……有菜必需盐, 父亲从恩城镇买来了大粒粗盐,足有10余公斤。母亲把瓷缸刷了又刷,锃光瓦亮,用具准备妥当,然后开始制作。

父亲把红萝卜洗了又洗,放到木板上控水晾干。母亲烧好一锅开水,把盐分多次放入水里。父亲把红萝卜竖着放入缸中,母亲用瓢把晾凉的盐水浇上,再撒少许盐……最后盖上缸盖压实。

有时,母亲还腌点蓖麻花、茄子泥等。

更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母亲每年还腌制白萝卜片拌黄豆。她把仅有的一点黄豆,簸干扬净,放到水中浸泡,然后上锅蒸熟,包到一个小包中,放到炕头上发酵。然后,把白萝卜洗净切成薄片,放入一个小缸里,搁上发酵黄豆,用一个碗盖好,用泥巴封严。

这萝卜片,片片白嫩,豆粒颗颗金黄,色泽诱人,令人垂涎,夹上一片,放到舌尖,那鲜香的滋味,如深秋的凉爽在舌尖蔓延。我禁不住赞叹:“好香啊!”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深有体会。他在《闲情偶寄》里说:“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古今人的口味皆同呀!

寒冬腊月,朔风凛冽,寒气逼人。一家人坐在炕上,喝着香甜可口的地瓜粥,吃着父母腌制的咸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本来单调的饭食,只因有了咸菜,才使岁月添香,铭记在心!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之间,已到古稀,闭目沉思,细想当年咸菜之味,顿时醒悟:人生就如腌老咸菜一样,只有经过酸咸苦辣磨砺,才能褪去最初的青涩,溢出生命的清香,为广大的劳苦大众所喜爱,并成为他们的贴心朋友!

姥爷教我学写帖

□范兴文

我的姥爷在那时的农村人眼里算是个秀才。姥爷家当时是村里的殷实户,他又是独子,所以有幸念了几年私塾。因为村里读过书的人凤毛麟角,姥爷便很受人尊敬,又因为他会写各种帖子,就更受大家的欢迎了。

那个时代,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寿诞礼俗,都要写帖,特别是婚姻大事,每道程序都得写帖,甚至有的一道程序就得写很多帖。纳雁定期,迎亲宴客,都离不开它。

那时,四里八乡都知道姥爷是写帖的高手。不但同村人求他,而且邻村里的人也慕名而来,求他赐帖一封。所以,他的桌前,喜烟喜糖总是不断。我们这些孩子可没少在他那里吃糖。

在姥爷心里,这写帖是一种技能,是可以受人尊重且有价值的本领。所以,他经常教我写帖,特别是他到了晚年,恨不能把他写帖的本事倾囊相授。

我如今还记得一些帖子的写法,比如订婚贴。订婚贴有两种,一种是字多的,一种是字少的,都是写在一个长方形的红纸上,竖式格式。字多的内容是:谨承冰语,愿结良缘,丝行色杵,暂代红全,俟允生某某鞠躬。冰语,就是媒人的话,俟允生是谦辞,意思是迫切等待对方答应的人。字少的只有八个字:敬求金诺,某某鞠躬。一般情况是写长不写短,短了会让人家觉得有应付之嫌。求帖的人一般不会问内容含义,看到红纸上写了字,就放心地收起来道谢而去了。姥爷写帖是非常认真的,用正楷一笔一画地描写,觉得不好,就要重写一次。最后还要仔细审视,丢字落字了吗,格式正确吗,字体大小合适吗等等。

订婚帖只是开始,确定了结婚日期还要写婚娶帖。婚娶帖像一首诗,合辙押韵,但是有具体内容。“谨遵宪书定厥祥,某月某日大吉昌,三相忌用某某某,上轿面向某个方”。“阕祥”出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意思是大国姑娘莘君女,长得天仙一个样,行聘需选个吉祥日,亲迎直到渭水旁,拴结木船作浮桥,婚礼热闹又堂皇。忌三相就是十二属相里和女方犯冲的属相不能送嫁陪娶;上轿的方向因人而定,一定在上轿登车时望一望夫婿家的方向,意为心有归属,忠贞不贰。

接下来就是送饭帖了。给新媳妇送饭的都是女性亲属,伯母婶子,姑姑娘姨,嫂子姐姐等。关系远一点的买饼干,关系近一点的买点心,也有给钱的。写帖的内容方式也有讲究,送饼干的写“谨具粗饭一桌”,送点心的写“谨具油果一桌”,送钱的写“谨具折仪几元”。落款也不一样,长辈落款是“正容”,如:愚姑母某门某氏正容。平辈写“敛衽”。送饭帖的作用就是让男方家长知道自己娶的媳妇娘家有多少门子亲家,以后好来往。

结婚的男方,还要在结婚那天押回帖。收到大饭了,要给姑姑姨娘们回个信,简单地写道:领,谢,侄女(或外甥女等)新归某门拜。

除了这些,生儿育女,拜师求人,设坛开业都会用到帖子。我最初晓得“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分别是祝贺生男生女,就是从姥爷写的帖子上。并且知道王字旁的字大多和玉有关,也了解到古代有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意识。从帖上,我学到很多古代文化常识,这对我以后研究古典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对于姥爷的帖学情有独钟,学起来是非常认真的。姥爷告诉我:任何学问都不是死的,旧帖是个基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更新,使帖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完美,更切合时代。姥爷收集了各个地域、不同风俗的帖子写法,记了厚厚的一本子,取名为《帖学世界》。姥爷临终时把他的《帖学世界》传承给了我,我至今还珍藏箧底,时不时拿出来翻翻。有时,我讲给儿子听,他不耐烦地说:“都是老絮套子,过时的东西,有啥用呀!”我没有反驳他,是的,这些东西的确已经过时很久了,但是说他一点没有用我还是不赞同的。

古人这么烦琐地写帖,是多余的吗?我认为不是,在那信息渠道不通畅的时代,它更多的还是在利用这种原始的形式讲规矩,尽情理,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诚恳态度,体现的是人间、人情、人生。现在信息化的社会,淡化了帖的使用,变化成其他形式,这是时代的变迁,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诗歌汇

冬的书卷

□赵传昌

大地丰厚书皮,任时光肆意翻阅

春季犁铧耕耘,种子是闪亮的词

夏季雷电煽情,总在一条河

伤感的夜晚,漫溢那么多眸中泪水


秋季页码,有青纱水灵灵的响动

瓜果累累,高粱玉米充满内涵

厚重了丰获章节


冬季书卷,遍布积雪

所有起伏情感此处都可留白

于冰封流水,试探蓄积很深的江湖

症结一日难解,四处可见的冰凌

不知哪一根才是通向春天的线索


从来就没停止过一次次向你追寻

雪原脚印点点,那是迎着北风倾诉的雪花

有人正一步步,走向冬天故事的纵深


一本冬季书卷,脉络是纠结的虬枝

蕾芽是重归于好的潜词

只要你肯归来,我想所有春天的迷局

于冬天都能破解


小 雪

□张学丰

斗星杓指北偏西,

天地寒凝始素衣。

冬腊风腌时令好,

佳节旨蓄上肴席。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