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朝忠:童年的元宵节

童年的元宵节

王朝忠

兔岁元宵圆月明,

家家门口挂红灯。

敲锣打鼓秧歌扭,

卖傻装萌抬轿行。

舞爪挠毛猛狮秀,

摇头摆尾巨龙腾。

瘟神已灭人心乐,

笑语欢声响古城。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了,锣鼓喧天,不绝于耳;扭秧歌的男女千姿百态……望着这动人场景,儿时在故乡过元宵节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记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欠发达,人们生活贫困,但是过元宵节的心气很强,节日气氛十分浓厚!

正月初八,是恩城镇庙会,忙碌一个春节的人们终于有了闲暇时间,男女老少都来赶会。商店已开门营业,门面装饰一新,商品有序排列,满面春风,笑迎顾客。各种各样的地摊摆满了路边。市集上人山人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吆喝声,欢笑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恰似一幅新式的清明上河图呀!人们把轻松载在身上,喜悦写在脸上,把幸福装入心中。

小孩子们也来了,不为别事,只为买小蜡烛,小蜡烛呈红色的圆柱形,也有黄色的,像一支粉笔状,七八厘米长,头上一根白芯。一角钱买五根左右。

我囊中羞涩,口袋里只有三五角钱,多是最亲近的亲戚给我们的压岁钱。在摊位前徘徊,仔细看看,讨价还价,直到买到称心如意的小蜡烛为止。小心翼翼地放入口袋里,手紧紧地握着,害怕折了或掉了。那时候,坏一支小蜡烛,是十分让人心疼的事。

到了元宵节的晚上,我把小蜡烛夹到秫秸秆上,跑到街上去找小伙伴们玩耍。有的提着一盏简易灯笼,有的在棍子上绑着一点旧棉花套子,并偷偷摸摸地蘸点煤油;有的拿着向日葵秆来了……小伙伴们互相点燃,灯光齐射,火星四溅,玩得好不热闹!

有时,我也会跟着大哥大姐们去恩城镇观灯。

街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灯笼吸人眼球,有圆球形的,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菱形的……有的提在手中,有的挂在门上方。灯笼外表装饰很好,有骑马的武将,也有漂亮的美女……有的灯还会转呢?比乡下的灯会又高了一个档次,令人大饱眼福。尽管夜晚很冷,但觉得值得,不虚此行。人们把对新年美好的憧憬,都在那一盏盏花灯里默默地诉说啦!

第二天,向小伙伴们大肆渲染了一番。他们投来了羡慕眼光,啧啧地赞叹,有的埋怨我,为什么不邀请他们一块同行!我心里美滋滋的!

有时还可看到耍龙灯的。表演者穿着女式花衣,头上箍着造型各异的毛巾。脸上抹满白粉,脸蛋上、嘴唇染上红色,好俊俏哟!敲锣打鼓的作为先行者。后面的人们是举着一条长龙,变换各种花样,里面亮着灯光的长“龙”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翻转腾跃。

机会好的话,还可以看到扭秧歌的、踩高跷的。千姿百态,扮相各异,有俊媳妇骑驴回娘家,有扮演憨小子推车……动作敏捷,花样百出……真叫人忍俊不禁,不时发出爽朗笑声,不忍离去。

一年蕴积心中的情愫,都在这狂欢之夜得到宣泄;一年劳作艰辛,都在这美好的夜晚得到补偿。“今日得宽余”啊!

童年的元宵节,回味无穷,令人难忘的夜晚:有红灯,有明月;有耍狮,有舞龙;有鼓乐,有秧歌……这动人场景,总牵动着我的心绪,撩拨着我的心弦。它承载着我的精神依托和对乡愁的体味与记忆!

多么想回到童年,与乡亲们再过一个元宵节啊!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