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 德州市民政局:四大措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月2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九场“走在前争一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德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延军介绍我市“全力保障增进民生福祉”的情况。

市民政局将继续在为民爱民、履职尽责中强化担当作为,以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宗旨,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打造“共富型”社会大救助体系,开创德州共同富裕的民生保障实践

市民政局计划研究制定《关于深化大救助体系建设促进低收入者摆脱困境走向共同富裕的意见》,打造以“促进低收入者摆脱困境走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大救助5.0版本。打造“共富型”社会大救助体系。聚焦低收入者,统筹整合政府保障资源,创建共同富裕监测监管信息平台,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提高低收入者发展能力,实现社会大救助在体制机制上由兜底型向品质型转变,由解困型向发展型转变,由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变,开创德州共同富裕的民生保障实践。加快构建综合救助新格局,实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积极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年底向享受救助政策的困难群体推送“幸福清单”。

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

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将继续坚持围绕 “一个目标”,突出“两条主线”,把握“三个重点”,强化“四项措施”,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再上新台阶、继续走在前。一是切实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推进与乡村振兴等部门间工作协同、资源统筹和数据共享,定期进行数据比对和重点对象摸底排查;充分发挥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作用;做好困难救助对象认定工作,落实好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加快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和急难对象24小时先行救助制度,探索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三是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加快推进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全面落实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责任,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做到愿进全进。四是完善困难残疾人补贴制度。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跨省通办”。

提高基本养老服务水平,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

一是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2022年全市建设改造敬老院6处,强化兜底保障能力,提升护理水平。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所以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敬老院,使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二是完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专项行动。6月底前,所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三是依托星级农村幸福院建设暖心食堂,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等人群提供急需的助餐等服务,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继续打造“德关爱”品牌,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一是开展孤困儿童精准保障行动,精准救助、及时关爱。健全完善县乡村困境儿童信息台账。二是推进365暖留工程,各乡镇(街道)至少建设一处“365暖留中心”,为留守人员提供委托照护、技能培训、安全宣教等服务。三是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强基行动”,加强未保机构规范化建设,实现有人员、有场所、有制度、有活动、有效果,积极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建设。四是加强基层儿童关爱队伍建设。开展“村(居)儿童主任赋能行动。五是推进儿童福利机构重点项目,今年完成项目立项和建筑规划方案规委会审议,争取三季度开工建设。

2022年,德州市民政局将继续践行“团结、学习、创新、实干”的民政精神,围绕“全市走前列、全省争一流、全国创品牌”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社会大救助体系为总抓手,把改革创新贯穿各项工作始终,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不断推进我市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编辑|高红岩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