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深壹度| 筑牢桥头堡 融入同心圆!德州以天衢新区为支点,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

“欢迎来到德州市,这里有‘九达天衢 神京门户’之称……”初春的清晨,一列和谐号动车由北京出发,40多分钟便驶入德州东站,语音播报顿时响起。德州与京津冀联系之紧密,由此可见。

这份紧密联系来源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德州背靠齐鲁,北望京津,2011年京沪高铁的开通,让德州进入北京1小时都市圈。2015年,德州作为山东省唯一城市被列入了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整个山东对接融入京津冀的前沿阵地。为加快融入步伐,2021年,山东明确在德州建设省级新区天衢新区,打造对接京津冀产业协同先行区、成果转化先行区、服务保障先行区。2022年起,天衢新区建设全面启动,不到两年,新区公共预算收入增幅、税收占比、进出口总量多项指标全市第一,并先后落地京津冀项目38个、总投资198亿元,与20京津冀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建设科创平台14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备案8项。

依托天衢新区这一桥头堡,德州在科技协作模式创新、产业协同发展、绿色食品供应、多元人才互通等方面全面精准对接、主动深度融入,眼下,构建了以“天衢新区一区引领、11个高新区及省级开发区多点支撑、全域融入”的全平台工作格局,打造了创新链产业链资源链与京津冀地区深度融合“一条龙”。

厚植新质生产力 描绘创新发展蓝图

“当下,我们研发的新品走俏市场,4条生产线密集排单,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3月15日,在博德生物技术(德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洁净的车间精心生产。

博德生物集团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总部在北京,2015年落户天衢新区,成立博德生物技术(德州)有限公司。9年间,公司效益不断提升,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并建立了各类高能级科创平台“一应俱全”的博德医药研究院,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恒动力。

研究院的院士工作站是“含金量”最高的科创平台,去年6月备案成立,北方工业大学教授朱远志院士是其中核心人物,在生物材料领域有着丰富研究经验,也是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北京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有了强大后盾,研究院又先后设立了德州市牛蒡多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州市组学技术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药新型制剂德州市工程研究中心3个市级平台。

科创平台最终价值是为产品赋能。“双方合作初衷就是创造种类更丰富、性能更优越的产品新品。新品研发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而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创新、一种提升。”公司相关负责人张超杰介绍,研究院是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助力企业走专精特新路线,“而院士工作站则为企业带来了新契机,目前,我们正在加紧建设博德生物大健康产业基地、牛蒡种植基地,预计今年产值达8000万元,带动农户创收500万元。”

创新研发能力是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的关键因素,眼下,德州依托市县各级开发区形成了聚集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的三类平台矩阵,具体包括了科创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载体。

自2021年底获得筹建批复后,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备受外界关注。这是全市以产业主导,携手京津冀企业打造的另一种创新载体。“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屠海令担任带头人,拥有研究人员50余人,博士占比64%。因依托企业而建,实现了内部与生产衔接、外部与地方院校合作的产学研模式。”山东有研总工程师肖清华称,硅材料研发涉及晶体生长、切割、研磨等多项关键技术,而硅材料直径越大就对技术要求更高。“在实验室助力下,我们已突破12英寸大硅片生产技术,进入通线量产阶段。”

位于天衢新区的院士工作站和省重点实验室绝非“偶然现象”,而是德州在科技领域从“守望”到“融入”京津冀的生动缩影。此前,为抢抓北京第二批央企疏解有利时机,德州启动了对接央企强企、科研院所、院士人才团队百日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各县市区与京津地区开展对接合作,一系列出圈动作“破壳而出”——与有研工研院签约,建设先进电子材料、特种加工技术与装备、有色金属结构材料、新能源与生态环境“四大中试基地”;积极对接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全力打造雁栖湖基础制造技术研究院分院项目;继德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应用研究院揭牌后,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基地、集成电路创新应用中心落户。

人才是科技项目合作的核心支撑,为强化融入京津冀的人才保障,德州印发了28个配套文件,护航“黄金30条”,打破地域、身份、学历界限,不拘一格用人才;出台《关于创建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创业者提供广阔平台;与京津冀6市签订《京津冀协同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框架协议》,与京津冀6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签订落地意向协议,评选德州“假日专家”262名……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德州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构建了校企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智力共享共用、对接交流多方联动四大体系,形成了“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德州”的科技协作模式,并不断取得实效,让创新要素流向更加精准,创新资源利用更加充分。

培植优势产业集群 做优现代工业体系

深度融入京津冀,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两手抓、两手硬。德州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积极推动与京津冀区域产业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构建了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共同打造了12大主导产业集群。

3月18日,走进泛半导体行业用洁净阀件材料项目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争分夺秒、干劲十足,全力冲刺提进度。这是有研集团在德州投资的第7个项目,总投资1亿元,主要生产泛半导体用高洁净阀门,预计可形成每年10万台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投产后,总投资近百亿元的七大“有研系”项目全部落成。

从2013年威讯射频集成电路封测项目继北京亦庄后在天衢新区建设了亚洲第2个生产基地,到2018年在北京引进有研集团8英寸硅片项目,再到去年总投资62亿元的有研12英寸大硅片项目通线量产,10年时间,德州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从“无中生有”到“多点开花”的华丽蝶变。目前,全市集聚集成电路企业121家,形成了“一核多元”产业布局,正在向国家重要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全面进军。

选对路子,找准方子,发展就能迈开步子。不仅是集成电路产业,德州还积极承接京津冀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发展新赛道。如今,由央企中机寰宇公司投资建设的认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投入运营,同步建设的“国家新能源车辆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填补了全省空白;北京氢普氢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化生产线一期项目正式投产,是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大功率车载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化生产线;北京华创融盛公司落户新区后,创意空间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产销两旺,投资2.5亿元新上智能制造中心项目……

以华创融盛为例,该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隐形冠军,属于高端装备产业的代表企业。2019年,为响应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号召,公司从北京迁出,考察了周边“一小时交通圈”的10余个城市,最终选择落地天衢新区。“来到这里,仅用时179天,我们就完成了从拿地到建成投产的全部流程,以往至少需要2年时间。”项目负责人陈国庆感叹说,“事实证明,来新区是正确选择。入驻后,政府先后招引了4家相关配套企业,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盘上的关键一招。在培植产业集群过程中,德州不断深度融入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密切对接京津冀央企强企,大力培植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促进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结出硕果,让一个个现代化主导产业应时而生。

全面深化资源协同 创树一体化发展生态

塔吊挥舞、机声隆隆、车辆穿梭……3月20日,天衢新区高端动力胶管智造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工人们正紧张有序施工。项目总投资10亿元,投资方恒宇集团液压流体科技河北有限公司为全国胶管生产十强企业,“我们在天衢新区布局了高端智造生产线,能解决超高压胶管高端市场被欧美产品垄断的局面。”项目负责人杜宗彬介绍。

一个个新项目落地背后是德州深度融入京津冀战略一体化发展的一以贯之和常抓不懈。数据显示,去年,德州新开工京津冀地区过亿元投资项目150个,到位资金109.1亿元。

招引项目是实现双方优势资源的对接整合、深化协作。北京作为全国行政中心和资源富集城市,此前,天衢新区专门设立驻京招商团,主要领导多次亲自带队谈判、接洽细节,“为达成与北京朝阳区和商务中心区的全面合作,我们从两个区最迫切需求入手,主动抓好对接,集中优势做好资源项目的引入和孵化,全力打造了一个环京产业外溢优选地。”天衢新区驻北京招商处负责人吴金东说。

只有资源供需互联,才能协同创新发展。吴金东拿北京商务中心区举例,该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首个商务中心区,世界商务中心区吸引力指数排名全球第7,“两地都是重要的产业功能区,合作共建产业园是双方合作的突破口和抓手。天衢新区是有特色、有条件的园区重要承载地之一,当下,双方正在推动金盏国际服务合作示范区飞地园区项目的选址和筹备工作,争取率先产生成果,发挥示范和集聚作用。”吴金东说。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德州产业创新中心项目、新材料技术转化基地项目、金盏国际服务合作示范区飞地园区项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指导下,德州把强化资源协同放在首位,一个个好项目、大项目接踵而来。这得益于德州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抓好重点区域对接,先后赴北京朝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雄安新区等地接洽合作,并持续贯彻全员、全面、全年招商理念,了解产业新动向、扩展招商渠道,从而吸引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优质项目转移落户。

成功引入项目后,德州优化重点项目建设时序,设立调度推进专班,采用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跟到底服务工作机制,构建起了“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让项目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此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入了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深入推进产业协同共建共享、政务服务互通互办、“放管服”改革互学互鉴、人才干部互派交流机制,共梳理跨省通办清单和全省通办清单89项,与沧州吴桥县、衡水景县等多个地区完成“跨域通办”协议签约,有效解决企业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难题。

有了科技、产业和资源作为发展底气,在京津冀之间,德州这座产业集聚、项目集聚、人气集聚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刘潇 杨戈 通讯员|韩哲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