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丽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每次看完《非遗里的中国》都会不由感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犹如璀璨明珠,一定要好好保护并传承下去。在我看来,这些非遗文化都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德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杂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斗蟋、王家园子醋、剪纸、刘记丫头蛐蛐罐等,无不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非遗里的中国》这个节目中,我了解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里的民间艺术形式,许多手工技艺类的艺术让人难忘。在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传承中,手工技艺类的占了70%以上,像王家园子醋、剪纸、烙画,美食类的柴胡店烧肉、保店驴肉、长官包子、大柳面等,这些手工技艺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为传统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认为,保护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需要文化和有关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结合重大节日,做好重点宣传。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此期间,各地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群众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其独特魅力。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在各乡镇建立非遗展厅,对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展示,免费对外开放。参与文化惠民消费季,提升知名度,引领文化消费新热潮。今年,宁津县组织开展了“宁聚津彩乐享生活”“好品山东 礼韵宁津”非遗产品展销等活动,200多种“山东手造”宁津好品进行展示展销,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参观和购买。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传播平台将活动宣传出去,也是深入推进文化“两创”,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有效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传承来发扬,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担当尤其重要。文化部门要做好支持后盾,定期对传承人进行培训,建立人才库,多种形式鼓励他们发掘地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作者单位:宁津县文旅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