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龙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人才资源为根本,通过追求“新”和“质”来抓住新机遇、开创新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以“新”为指引,培育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从2013年引进威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10余年的时间里,天衢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从“无中生有”到多点开花的华丽蝶变,全区初步形成了硅材料、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等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成为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这恰恰说明,要想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应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本地产业基础和技术发展趋势,善于抢抓机遇,敢于“无中生有”,积极主动布局新兴产业并实现集群化发展,进而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
以“质”为关键,推动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效益。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发展。凭借填补行业空白的船用高速电机,德州恒力电机先后拿下国内首个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首个大型邮轮等项目中的订单;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山东智衡减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技术创新研发的钢铁螺旋弹簧,最终成功为代表“中国速度”的国产化动车组,装上了国产“关节”。这些事例都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推动科技创新,既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需要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企业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精细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以“人”为根本,加强人才培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基础性支撑。围绕人才强市,德州先后出台“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等人才新政4.0版,推出了定制权、破格权、配额制、编制池等一揽子改革举措,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人才制度的精准性、灵活度明显提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市还存在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等问题。各级各部门应立足当下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服务制度,优化人才引进标准。同时加强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与重点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此外,还要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分产业绘制人才开发路线图,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推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
(作者单位:武城县老城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