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守望与传承 激活非遗文化生命力


丁佳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活态民间历史,记录着城市千百年来民间生活的精神文化气质。德州非遗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传统工艺,撬动消费市场。非遗文化并非静止不动,它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代代人的能动实践不断被赋予新的创造。发展非遗文化,就需要让“久居深闺”的非遗实现“自我造血”,凭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技艺与社会期待相互适应、共同进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非遗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模式,德州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手缝针、山花剪纸、黑陶等57项非遗文创产品,打造了17条非遗文化旅游线路以及13个非遗旅游体验地等方式,让非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德州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加大人才培养,激活内生动力。非遗作为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其传承创新的关键在于人的观念、能力。通过政策扶持等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扶持开展传习活动,将非遗传承、技能传授与乡村振兴战略等相结合起来,围绕非遗人才培养,德州频频“出招”。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创新非遗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临邑县通过实施非遗传承人“青蓝工程”,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艺交流等活动,对传承人的口述史、非遗实践、传承教学等全方位记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人才活水。

丰富宣传载体,构筑良好局面。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留下的灿烂瑰宝,是凝聚先辈智慧与卓越价值的精神财富。要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并主动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德州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VR等新媒体手段,让非遗相关知识“走出去”,“飞入寻常百姓家”。例如平原拍摄制作了麦秆画《麦秆画廉》、西河大鼓《刘公案》、面塑《指尖塑廉》、二十四节气等非遗文化短视频,激发了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引导群众当好非遗文化的爱好者、守护者、传承者。

守正创新,方能开辟未来。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期待德州能够继续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让非遗文化在德州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陵城区滋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