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借“风”京津冀 激发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


张兆坤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10年间,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应用提供了应用场景,德州通过强机制、育链群、聚资源,区域配套更加紧密,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生动诠释了在疏解中转型升级、在承接中孕育新机的协同发展的“密码”。

以“新”谋局、以“质”竞速,2023年,德州新开工京津冀地区投资过亿元项目150个、到位资金109.1亿元,这些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德州,不只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迁徙”,更是一次生产力的高质量“重塑”,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德州提出聚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产业体系,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全面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数实融合发展,持续精准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好的裁缝不是拿起布就开始剪裁,首先要准确测量、精心设计,才对得起这块布料——量体做衣如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亦是如此。德州做好顶层设计、厘清发展路径,围绕产业融入、市场融入、平台融入、政策融入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等方面,谋划确定工作要点、分解重点任务、逐项明确完成时限。同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修订完善了县市区、市直部门京津冀专项考核办法,更加突出对招引央企总部、重大项目、教育医疗资源的考核引导。

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生产力“质态”,德州各个县市区按照强链、延链、补链思路,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抓好产业转移承接,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比如,宁津县依托“一金一木”两大特色传统产业,以“带土移植”模式从河北招引了阿诺达汽车零件制造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面向京津冀鲁乃至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齐河县通过建设北京——济南生物医药走廊,打造京津冀产业承接优选地,先后引进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产业项目,集群孵化形成创新链。

培育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课题,也是改革课题,这背后,关键靠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德州市与京津冀6市签订《京津冀协同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框架协议》,大力实施人才创业安心、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安顿、身体安康“五安工程”,出台《关于实施“德州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德州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持续打响“技能兴德”职业技能大赛品牌,外招内培,以求贤若渴的诚意打开人才“百花齐放”新格局。

如今,到德州产业一线走一走,能鲜明感受到一股向上、向绿、向智的创新变革之气,德州在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良好生态基础上,持续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区域创新成果转化,让协同“牵手”更紧密。

(作者单位:宁津县融媒体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