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创新是非遗文化传承的“秘方”


□孙世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德州市致力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全面推进德州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让非遗在创新传承中彰显时代价值内涵,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文化传承在“传”,出路在“用”。非遗文化的研习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经年累月的刻苦练习以及不断沉淀的文化底蕴。因此,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了《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乐陵市在9个城市社区建设非遗文化特色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名人入驻特色工作室,开展葫芦烙画、糖画、剪纸等非遗民俗文化体验课程,并将非遗体验与社区公益托管、国学课堂等项目相结合,推出“亲子非遗体验班”“书法里的最美家风”等主题活动,让群众“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非遗文化只有适应时代发展使用好,才能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只有培育文化之基,才能让非遗文化更具生命力,让其传承和发扬更加久远。

非遗文化价值在“老”,出路在“新”。非遗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临邑县的麦秆画是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既实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又带动周边村庄40余人就业。今年“五一”期间,庆云县金山文博园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球会开幕,传承千年民俗,探寻庆云味道。手工艺人现场制作各种糖球、糖画、糖人、糖葫芦,还组织了古风节目演出、巡游,传统武术、杂技、汉服礼仪等活动,展现传统文化之美。这些都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自身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创新升级、持续发掘非遗文化价值、打造硬核质量品牌,确保非遗文化不褪色的主动作为。

非遗文化认知在“深”,出路在“融”。随着人们对非遗文化传承认知的深化,新的火种不断被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代代相传、融入血脉、生生不息。德州市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社会氛围。省级非遗戊极大功力拳、永盛斋扒鸡制作技艺、付氏京胡制作技艺等5个项目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德州窑红绿彩、建志剪纸等4个项目成功申报为首批市级非遗传习基地。老德州十大碗、锔瓷工艺等8个非遗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市级非遗工坊。德州市培育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土壤和根基,融入各行各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老文化遗产的魅力打开了一扇窗,夯实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基础,使非遗文化传承更具生命力,传承和发扬更加深入人心。

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非遗文化既要心怀过去,也要活在当下,深度开发、培育壮大非遗文化,不断打破发展桎梏,把握时代、引领潮流,赢得竞争优势,才能让美好的非遗文化记忆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使非遗文化招牌越来越亮、历久弥新,让其在现代不断开枝散叶,散播独特魅力,不断发扬光大,传承深远。

(作者单位:临邑县民政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