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写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答卷


□张文忠

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系,乡情是每个人心里最柔软的存在。作为中国乡村旅游的代名词、主打亲近自然的“农家乐”,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人们的追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文化IP向泥土扎根、往潮流靠拢,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文化是流动的盛宴,为乡村带来美的享受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让乡村变成一幅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近年来,德州实施“两河牵手”工程,依托大运河文化、黄河生态等资源,对“两河”沿线历史文化进行梳理盘查、考古保护、研究阐释,同时将“两河”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戏曲、音乐、舞蹈等演艺作品创作,打造乡村旅游的风情廊道、乡村振兴的示范廊道等,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增添乡村文旅的“成色”。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从“魂”的角度切入,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第一要义在于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底蕴,充分展现乡土文化独特性和精神内核,从而促进文旅融合增值、增质。崔杨村是宁津蟋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崔杨村打造了鸣虫馆和历史民俗老建筑馆,通过农耕技术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等形式,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齐河县在胡官屯镇富足古酿文化产业园、赵官孟氏民居、马集镇“黄河第一驿站”等开展传统酿造、探寻黄河、感悟人文、体验民俗等文化研学之旅,更好地满足群众期待,提升消费体验。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干、关键在人;文化建设的内容,决定了乡村文化建设能否持续、有效。德州很多乡村上演了“村味”浓郁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全民放声唱”、哈哈腔专场演出、“迷你”马拉松比赛等,这些透着烟火气的大众文体活动不仅实现了基层体育产业与非遗文化的完美融合,也传递出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促进乡村善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宁津县鹏达集团)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