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茂源
非遗工坊在打造富有乡村特质的产业,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德州已建立107个市级非遗工坊、147个县级非遗工坊,数量名列全省前茅。非遗工坊不仅连接起强壮有力的文化根脉,还在传承创新的同时赋能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乡村,最具衍生性、创造性、可持续性的是源于百姓生产生活实践的非遗资源。非遗工坊,可以让村民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成为现实。比如,德城区全力推进“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建设,建立了以非遗为主的“山东手造”项目库,成功申报1家省级非遗工坊及8家市级非遗工坊,带动就业300余人;宁津县依托蟋蟀罐、山花剪纸、宁津烙画等丰富多彩的“指尖技艺”,培育发展出10多家“非遗工坊”规模企业,带动当地近万名农民就业增收。事实证明,非遗工坊可以提高生产效能、拓展销售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基础。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穿越历史、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好。临邑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勾勾”、省级非遗德平大秧歌等戏曲民俗类传统文化,通过节假日展演、文艺汇演、送戏下乡等形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乐陵建成市级非遗工坊11处,每年举办多期农民画创作培训班,目前大部分乡镇(街道)建立起农民画创作基地,乐陵也获评“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由此可见,非遗工坊推动了当地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非遗人才青黄不接,是制约非遗传承的一大痛点。为解决非遗人才传承问题,德州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山东手造”非遗工坊职业技能特色培训,采取实操演练、情景教学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黑陶技艺制作、葫芦烙画等20项技能特色工种,在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的同时培养非遗传承人。夏津县对老虎鞋、布袋鸡、核雕等10处非遗工坊进行打造,安排各非遗工坊定期开展公益性非遗技能培训,每月开展非遗体验或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2次以上,在潜移默化中选育非遗技艺传承人。通过引育并举,一大批乡村技艺人才正成为非遗工坊带头人。各地要通过引领行业发展、培育高徒等方式,带动更多非遗工坊形成、壮大。
(作者单位:临邑县临南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