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孙世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德州正处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把握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律,抓住提质增效的重点环节,高质量绘就德州乡村振兴新画卷,承载着德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坚持文化惠民。德州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广泛发动文化机构、民间曲艺爱好者等群体,集聚乡村资源,组织开展“四季村晚”“送戏下乡”“文化大集”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如探索小戏小剧创演新路径,推广“小戏小剧+送戏下乡”融合模式,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身边事,打破观演边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戏。目前,已形成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苏禄文化博物馆、大剧院等“五馆一院”格局,13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聚力乡村文旅融合,提升人文实力。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如何让乡村焕发新活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乡村有着大量文物古迹、村寨村落、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以及自然风光、田园景观等,这本身就是资源禀赋。各级各部门要把厚植乡愁沃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守住乡土文化的“根”和“魂”,为乡村振兴提供最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禹城市端起文旅“新饭碗”,突出“三化共进”(产业园区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三园共建”(创新产业园、农业产业园、幸福家园)创新发展模式,17个“和美乡村”年吸引游客6万余人、研学青少年4万余人。其中,梁家镇桂庄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民族示范村、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辛店镇修庄村获评省级景区化村庄。

搭建青年参与平台,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青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对于阻碍乡村发展的老问题,他们有新思路、新办法。武城县嘉禾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80后”刘凯夫妻,总结出“一田一档案,精准施策,精细管理”的经验,为乡亲们带去新思维、落地新理念,把梦想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实践表明,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青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担当起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因此,让青年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硬件方面,进一步完善升级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确保满足青年创业的基本需求;在软件方面,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青年返乡后,在日常生活、子女教育、卫生保健等领域获得相应的保障。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激活发展动能。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模式,给德州乡村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夏津县东李镇作为全市“吨半粮”创建重点乡镇,与山东农业大学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共建1000亩数字化“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示范田,装配了自动灌溉装备、微型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等等,借力农业技术与人才优势,定期对农作物“把脉问诊”,形成了一整套粮食高质高产技术解决方案,生动诠释出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乡村振兴要着重在一盘棋、城乡一体化上下功夫。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发展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网络,打通互联互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作者单位:临邑县民政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