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伟
近日,山东天衢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等德州的8家单位入选山东省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名单。这正是德州市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总抓手,高度谋划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对于德州而言,以更大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资源向新质生产力汇流,是长远发展所需,更是未来城市发展后劲所在。
强化科技赋能,抓牢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德州市坚持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上增创新优势。加快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速培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山东智衡减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出口法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引进24所高校院所的60名高层次人才到德州市科技型企业担任“科技副总”……近年来,德州市积极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上求突破、谋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面对科技创新新形势、新任务,德州市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要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创新要素集聚,推动企业高水平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与此同时,要深入实施科技人才赋能“十百千”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从而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优化发展环境,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各类创新主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离不开政策护航、制度供给和要素赋能。这就要求德州市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科技人才发展营造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环境,从平台、人才、产业、环境等方面集聚创新要素。各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好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市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评定等方面办法措施;改革科技项目立项方式,建立常态化申报机制,打造政策落实闭环,带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相信随着德州市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扎根”。
推动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德州大地上。科技创新为了人民,科技创新依靠人民,科技成果由人民共享。如何让更多科研成果从论文转化为生产力?德州市需要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作用,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让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具体而言,要搭建灵活多样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架起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桥梁;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设方面持续加力,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有效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德州市需要在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上强内功、求突破、谋创新,以科技创新为笔,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新篇章。
(作者系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