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爱珍
山东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拥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相当。数字不仅是地理优势的彰显,也意味着山东具有海洋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浩瀚的蓝色疆域上,山东正以坚定的步伐和昂扬的姿态,书写着经略海洋的壮阔篇章。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是山东践行“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要求的生动实践。7月1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情况。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6个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一位。从渤海之滨到黄海之畔,每一朵浪花都跃动着山东人向海图强的梦想与决心,每一片海域都见证着山东经略海洋的坚实步伐与辉煌成就。
科技,是海洋强省建设的核心引擎。山东深知,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在激烈的海洋竞争中占据先机。崂山实验室的入轨运行,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的集聚,全职驻鲁院士占全国三分之一……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山东对海洋科技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深海开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领域的突破,彰显了山东海洋科技的硬实力,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港口崛起,联通世界。港口,是海洋经济的门户。山东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生产性泊位达661个,其中不乏20万吨级及以上的大型泊位。集装箱航线的密集布局,内陆港的广泛覆盖,海铁联运的蓬勃发展,让山东港口成了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货物吞吐量的连年攀升,见证了山东港口群的崛起与繁荣。不仅提升了山东的物流效率,更为山东乃至全国的对外贸易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山东始终坚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从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到入海排污口的动态整治,从海洋生态治理项目的实施到美丽海湾的打造,各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的显著提升,让山东的海更蓝、水更清、滩更净,更为人民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海洋的广阔无垠,决定了其发展的开放性和合作性。“只有深化开放合作,才能共享海洋发展的红利”成为山东人的共识。近年来,山东连续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省域内涉海类外商投资企业的不断增多,海洋经贸合作持续扩大,意味着山东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携手各国共谋海洋发展大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展望未来,山东将继续以经略海洋为引领,加快形成现代海洋经济格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塑造海洋发展强劲动能、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绘就人海和谐美丽画卷、构筑海洋对外开放新高地。蓝海逐梦,未来可期!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