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璇
近年来,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一元换家电”“刷单得返利”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仅损害了人们的财产安全,也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政府相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妙招,切实有效防止电信诈骗滋生蔓延,守护好百姓“钱袋子”。
齐抓共管“并肩作战”,让反诈“打蛇七寸”。新的诈骗手段随着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应运而生,并且不断演变升级,令人防不胜防。金融、电信、互联网行业等应明确自身责任,合力挤压电信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空间,让电信犯罪分子“无处可藏”。乐陵市高举反诈属地管控综合治理大旗,通过警银联机制,对大额异常来往的账户进行24小时监控,让犯罪分子“无处可逃”。同时,开展警校协作,民警进学校开展法治讲座,为学生讲解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上好反诈“第一课”。
科技赋能“精准滴灌”,让反诈“道高一丈”。一些诈骗分子利用不同目标群体的需求和心理,诱骗消费者付款实施诈骗,致使许多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等深受其害。网信部门应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全职妈妈等易上当受骗群体实施重点监控,因人而异、因事施策,切断“亲情牌”“感情牌”等诈骗传播途径。同时,广泛接触街道、社区等与群众联系密切的前沿阵地,发动志愿者、网格员积极进行走访宣传,开展“防诈有奖问答”活动、制作“反诈书签”“反诈漫画”等,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意识,提升防骗能力。
未闻雨声“先筑堤坝”,让反诈“如影随形”。眼亮方能防骗,耳聪可抵巧言。面对形形色色的诈骗套路,要坚持宣传先行。线上线下齐发力,多角度、多层面、全覆盖、无死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紧跟社会热点,创新防诈方式方法,以实际案例和真实数据提醒群众面对诈骗信息“不听、不信、不转账”,让他们练就“火眼金睛”,识破诈骗花招,增强诈骗防范、鉴别和自我保护能力。
(作者单位:乐陵市朱集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