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彰显。德州市历史悠久,具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非物资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德州市各级各部门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在传承、弘扬、保护、宣传等工作上创新举措,挖掘文物内涵、加强活化利用,让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完善保护体系,让非遗传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德州市建章立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规定,讲好文化传承故事,持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目前,德州市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省级非遗名录43项,市级非遗名录28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人,市级223人。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非遗文化的文字信息、照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搜集整理力度,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推动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传承机制,让非遗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比如,临邑县依托“一勾勾”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实做好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在推动传统剧目赓续传承、发掘整理的同时,积极做好“非遗+”“小戏+”文章,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教、红色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入戏曲创作,使得“一勾勾”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让小戏小剧立得住、演得好、叫得响,也让“一勾勾”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继续在鲁西北的土地上绽放。因此,德州市各级各部门要集思广益、精准施策、创新传承机制,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挖掘非遗技艺的历史、传承方式、文化内涵,积极创新拓展非遗文化作品,把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非遗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发挥资源优势,让非遗火起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德州市各级巧妙地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将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到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古老的文化智慧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比如,德州扒鸡、古贝春酒业、德州黑陶、平原通德醋等产业品牌已经成为我市的支柱型经济产业,在不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德州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优势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因此,德州市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创新“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餐饮”等发展方式,构建互促共赢、丰富多元的产业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与潮流体验有机融合,打造强有力的特色文化IP,让非遗技艺“潮”起来,让非遗文化火热“出圈”,切实满足广大群众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临邑县民政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