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让红色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孙世强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魂,文以铸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进入新时代,德州市在红色文化传承之路上稳步迈进,通过强化宣传、拓宽渠道与丰富载体等多维度举措,让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与感染力持续提升,深入民心、落地生根。

宣传创新,让红色文化“潮”起来。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媒介。让德州市的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不仅在于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更在于传播渠道的创新与畅通。立足本土红色资源优势,德州各级精心打造多维传播矩阵,让红色文化热潮席卷城乡,“红色味道” 弥漫大街小巷。比如,临邑县通过创新推出 “红色志士” 党建品牌项目,多形式挖掘与弘扬红色精神。《铁人式的好工人王为民》专题党性教育片的拍摄,情景党课与一勾勾剧目的编排,加之公众号、电视报纸等多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以及现场教学、志愿宣讲等多元化推广方式,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这启示我们,各级部门应聚焦德州红色文化内涵,借助数字技术外壳,推动二者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手段解读红色文化精髓,释放其独特魅力,提升文化品位,让德州红色文化“潮”起来、“亮”起来。

资源活化,让红色文化“动”起来。红色文物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深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焕发绚丽光彩,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比如,乐陵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对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旧址、北海银行冀鲁边区分行旧址等10处抗战旧址进行精心修缮、复原与展陈,构建起颇具规模的红色博物馆群。这不仅为市民提供了缅怀历史、不忘初心的精神家园,更成为传承冀鲁边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在此基础上,乐陵市进一步拓展红色版图,对冀鲁边兵工厂、医院、被服厂等革命旧址展开抢救性保护与还原展示,同时依托抗战历史打造“抗战村”,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因此,我们应持续加强红色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的活动,让红色故事鲜活起来,使红色文化资源在德州大地真正“动” 起来,成为推动城市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载体多元,让红色文化“传”下去。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德州市各级部门积极探索,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新兴业态,做好“红色 +”文章,建立起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长效机制,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德州红藏之家第四届全国红色文化收藏品主题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便是生动例证。此次交流会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宝藏,搭建起全国性的交流平台,促进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珍贵红色藏品的展示,让人们得以穿越时空,直观感受光辉历史与伟大成就,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这不仅为红色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空间,更为红色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红色文化作为德州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要进一步织密链接网络,通过弘扬红色文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作者单位:临邑县民政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