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从《欢梦古今——空竹》看非遗文化如何“破圈”


□王萌

近日,德州杂技《戏梦古今——空竹》入选2024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杂技)人才展演,此前还曾斩获国际奖项。这一系列亮眼成绩不仅将德州文化名片推向世界,也让传统杂技技艺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守正固本,稳固非遗传承根基。近年来,非遗消费逐渐升温,非遗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但绝不能丢了根本。德州杂技历史悠久,空竹表演作为经典代表,蕴含着先辈们高超的技艺与智慧。在《戏梦古今——空竹》中,演员们对传统空竹技巧的传承丝丝入扣,从基础的手法运用到高难度动作的呈现,都严格遵循传统规范。这种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使非遗的文化内涵得以完整保留,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后人能真切领略到其源远流长的魅力与价值。

创新赋能,书写非遗发展时代新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是无法在束之高阁中体现的,创新才是非遗在现代社会破茧成蝶的关键。《戏梦古今——空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创新之处:表演形式上打破常规,引入高科技灯光效果,空竹于光影间穿梭,增强视觉震撼;音乐方面则融合传统杂技与现代动感节奏,营造独特听觉,吸引年轻观众。德州其他非遗项目亦在创新之路上积极探索,如德州剪纸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题材,借助互联网拓展传播渠道,使古老剪纸艺术焕发活力,展现出非遗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人才培育,促进非遗传承青蓝相继。非遗要持续传承,人才培养是关键。德州市积极探索,构建了完善的非遗人才培养与传承体系。一方面,重视老一辈艺人的“传帮带”作用,鼓励他们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另一方面,打造集文化馆、非遗展馆等为一体的非遗传承阵地,通过公益文化培训、“名师结对”等形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教育体系,鼓励传承人到院校学习,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孵化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增强传承人的创新与传承能力,确保非遗传承不断档。

技艺承古,在此方兴。非遗保护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守护,唯有守正创新,才能深入探寻非遗的精神价值。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

(作者单位:禹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