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加强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加强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高兆国

从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入农村做十几个系统的调查,到延安时期编印《农村调查》,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无不体现着调查研究在党的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作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一著名论断,深刻指出调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问题、做出决策的重要性。在革命战争年代,党依靠调查研究走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正确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调查研究,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例如,毛泽东同志进行 “十大关系” 调查并作《论十大关系》报告,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调查研究更是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抉择。一方面,调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如基层治理中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协调困难、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政策制定与落实之间脱节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调查研究能够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制定政策时,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准民心所向,善于从群众观点中打开思路、启迪思维,多出一些带“泥土气”、接地气的对策建议,可以让工作与人民群众需求同频共振,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开展调查研究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且严谨的过程,需要精准选题,做到 “谋而后动”。其一要紧密围绕当前工作的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来寻找切入点。深入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将宏观战略细化为具体可研究的方向,明确调研如何助力重点任务推进、战略目标达成。其二要从制约当下工作的堵点、群众急难愁盼的焦点找突破口。工作中的堵点如同梗阻血管,严重影响效率与发展,而群众的急难愁盼更是关系民生福祉。深入这些领域调研,才能有的放矢,提出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案,确保研究能触及问题的核心,谋划出关键有效的策略。

调查研究绝不是走马观花的到此一游、蜻蜓点水的浅尝辄止,而是要往纵深处调查、细微处研究。调查研究须求“深”,要真正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渠道体察民情,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掌握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让调查研究真正解群众所难。调查研究须求“细”,调查研究的高质量贵在“细”,只有细才有真,只有细才保证准。要听取各方意见,注重问题的复杂性,从细微之处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对情况和数据摸清摸透。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实现上情和下情的有效结合,确保调查研究不流于形式。

调查研究最终目的不能止步于报告,关键是要推动事业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调查研究的应有之义。要开展创新性调研、前瞻性调研,对策性调研,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着力在求实效上下功夫,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奔着问题去、朝着问题改,群策群力出实招,打破调研常有而问题常在的“怪圈”,书写好调研的“后半篇文章”,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对于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

作者单位:德州市委政研室(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