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致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德州市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出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优秀企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全面激发向“新”提“质”动力活力。
发力联合攻关,推动创新技术升级。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快技术突破,才能实现更多“从0到1”的飞跃。德州市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支持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措施》《德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2—2024年)》,制定了23项配套实施细则,启动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因此,我们要继续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承担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完善产业创新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核心竞争力。
汇聚“塔尖”人才,浓厚创新发展氛围。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创新驱动的本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要实现高水平创新,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要靠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近年来,德州市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育工作,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赋能“十百千”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出“人才强市23条”“大学生兴德34条”等人才新政4.0版,通过构建多元化培养平台,精心规划培养路径,广泛吸纳海内外英才,为德州创新发展增智赋能。因此,我们要继续做足“引、育、用、留”四篇文章,以产业揽才、搭平台聚才,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推动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转化成果,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败。德州市各级相关部门以开放的心态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搭建了灵活多样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把创新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比如,会同35家单位组建黄河流域中试基地联盟和黄河科创联盟中试专委会,推动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1库2平台3主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采取“备案制+后补助”的方式,链接科技成果转化输出方、输入方、中介方三方主体,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需要做实做细科技服务工作。因此,各县市要加强有效对接,实施“一企一策”全程跟踪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实现“好技术”向“高价值”的转化,助推企业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厚积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者单位:齐河县委组织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