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坤
近日,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2024年第三批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公示信息,德州的宁津蟋蟀、大柳面和沙河辛西瓜上榜。土特产入选“国字号”名单,既是对产品品质、市场地位的肯定,同时也启示我们,把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发展土特产是个重要抓手。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而要做强乡村产业振兴,必然离不开土特产。看似普通的土特产,扎根“土”、突出“特”、构建“产”,一头连着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另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锦绣华章,大有文章可做。当前,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高品质、有特色的土特产需求不断增加,土特产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方水土一方味,土特产是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产品,也是一个地方独具一格的重要标志。发力土特产应综合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习俗等因素,深耕差异化、特色化,体现地域风情,并用现代经营理念、标准、方式把“土味”彰显出来,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让农民“土中掘金”。宁津柴胡店镇王世英村土壤碱性大,种植蔬菜、粮食作物并不占优势,但适合发展水产养殖。自2017年,王世英村党支部创办合作社发展泥鳅养殖,村集体年收入突破600万元,成功将自然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本村及周边越来越多农民发家致富。由此可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产业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大有可为。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 “土特产”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产业化的关键是要建立集群。因此,各地要有立足土特产延伸产业链的思维,在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主要环节发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有“跳出土特产看土特产”的视野,通过培育休闲农业、乡村研学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增值空间,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万亩枣林是乐陵宝贵的自然资源,乐陵通过发展枣林旅游、体育赛事等活动,推出枣叶茶、枣花蜜、枣蓉坚果等产品,变小众消费市场为产业大众消费市场,推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依托农业农村“土”资源、做足“土”文章、发展“土”产业,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一个个特而优、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土特产必将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大展拳脚”,成为致富“金招牌”。
(作者单位:宁津县融媒体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