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做好三个“加法”,让文化“两创”惠万家


李芹

“跟着孔子游山东”“黄河大集”“进淄赶烤”“日出东方”……近年来,山东文旅行业深耕文化沃土,全面发力,打造的一系列爆火品牌,让人眼前一亮。不可否认,文旅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有着一定的带动作用,但这些带动作用平均到1亿人口中,分量显然太轻。因此,文化“两创”,从文旅出发,却不能止步于文旅。

文化“两创”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题中之义就是致力于惠及千家万户,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文化“两创”带来的先进成果。我们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助推传统文化焕新生命力,必须做好本土化、集群化、大众化三个“加法”。

产业化+本土化发展,引领文化“两创”特色发展。本土化发展是确保文化“两创”根植于本土文化土壤的关键。本土化发展强调尊重和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通过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淄博市周村古商城为例,依托传统鲁商文化,坚持古朴的明清原貌和历史本色,当地政府先后完成7处主题院落、场馆的打造,常态化开展民俗展演,让游客充分体验当地文化特质。坚持文化产业的本土化发展,通过整合当地资源、增强群众文化认同,蹚出多样化的文化发展路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深化文化“两创”技术交流。产业集聚化发展是加深文化“两创”科技交流的关键途径,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可以打破行业壁垒,促进知识、技术和资源的共享与交流。通过与不同领域的合作,可以开发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德州乐陵利用枣林“天然氧吧”优势,引育红枣加工企业19家,打造2处红枣交易市场,建设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14个项目,打造“影视+文旅”集聚区,探索“节会/赛会+林业+旅游”,打出一套“组合拳”,推进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多传统文化将通过技术加持、创新加码,实现破圈出彩,造就文化“两创”的百花齐放。

产业化+大众化路径,助推文化“两创”纵深发展。大众化路径能够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众化的推广和传播将为文化产业化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打造销售平台,吸引更多人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激发“两创”活力,形成文化“两创”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山东打造了“黄河大集”“年货节”“村晚”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搭建特色农产品、非遗作品、手造产品等展示展销平台,促进了民俗特产的销售,助推文化“两创”成果落地生根,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文化“两创”新成果。

文化兴则国家盛,国家盛则万民幸。产业化路径能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好本土化、集群化、大众化三个“加法”,不仅能够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还能通过市场运作和创新创造,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临邑县翟家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