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伟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前不久召开的德州市委十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紧抓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出安排部署,为全市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德州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企业站稳C位,在创新浪潮中大显身手。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德州深谙此理,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24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2家,总量突破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65家,同比增长22%,增幅居全省第一。数据表明,增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应有之义。因此,各地、各相关部门应强化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完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励机制,聚焦企业需求抓技术攻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更多企业借助科技之翼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进成果转化,让“高大上”技术服务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德州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中科院29家科研院所与我市39家单位开展战略合作。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实现有效落地、运用,才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因此,各级各部门需要借势借力重大发展战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更大力度引进优质科创资源。与此同时,积极争创高能级平台,加快建设市级创新平台,为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修桥铺路”。
锻造人才队伍,让“千里马”驰骋科技沃土。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德州依托系列人才引育政策,实施科技人才赋能“十百千”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组织一批高层次人才赴10家科技领军型企业、100家高新技术标杆型企业、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实践充分表明,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企业的进步更需要人才。我们应在全社会营造大胆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引育行动、卓越工程师铸造行动、青年科技人才赋能行动、高技能人才攀登行动,加快建设面向京津冀鲁的区域性人才高地,厚植“千里马”成长的沃土,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业主动性、积极性。
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就是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因此,各级各部门应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点燃科技“燎原之火”,挥舞创新创业之翼,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持续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为新质生产力建设注入科创动能,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作者系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