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以创新之帆助力“德州号”乘风破浪


张建华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德州以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如何推动产业体系向 “新” 升级、提 “质” 增效,挺起 “新” 脊梁,让 “德州号” 航船在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浪潮中乘风破浪,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固本兴“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机。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质的道路上,德州以 “改” 为突破口,以高水平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转变,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比如,泰山体育为巴黎奥运会设计制造的柔道垫首次引入智能芯片,能实时采集运动员的力度、速度、轨迹等信息,为训练及比赛提供精准指导。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因此,各地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鼓励面向传统产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技术创新、要素创新、制度创新,激发传统产业潜在的巨大内生动力,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革故鼎“新”,让新兴产业攀高向新。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以创新为驱动力,将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德州市重点培育七大主导产业和13条标志性产业链,通过实施新型工业化集成改革,注重延链强群,大力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次培育工作,构建接续有力、相互支撑、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梯队,推动更多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比如,天衢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由2013年的1.27亿元增至2024年的90.6亿元,11年间增长了70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意味着开辟新经济领域与赛道,是形成新动能、实现内涵式增长的必由之路。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新兴产业,通过开放式创新、合作创新等模式,破解创新资源短缺、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提“质”出“新”,让未来产业枝繁叶茂。做好前瞻布局是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前提,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基础和关键就是科技。德州正瞄准元宇宙、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等高精尖产业前沿,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比如,德州借助北京交大的人才、技术、平台、品牌等优势资源,建设北京交通大学——德州元宇宙智能联合实验室,在德城区建设德州元宇宙产业创新园,与人形机器人、元宇宙等行业的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产业潜力巨大。未来产业如深入土壤的树根,为我市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动能,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新模式、新业态。因此,各地应抢抓机遇、因地制宜,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找准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做好战略谋划。积极培养、引进、留住未来产业发展亟须的高水平人才,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德城区委政法委)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