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坤
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单位办托、社区嵌入等多种托育模式等措施,让“一老一小”服务有量有质、有形有感,对减轻家庭养老育小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老年安,则家安。当下,绝大多数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解决好“顾老”“看小”问题,既是牵动无数家庭的关键小事,又是关乎城市未来的发展大事。山东是人口大省之一,在全国人口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山东紧紧瞄定“一老一小”社会问题,实施养老机构固本强基、居家社区扩围增效、医养康养提质赋能等行动,抓好国家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推进市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民生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力度与温度在“一老一小”事业中得以充分体现。
让“朝夕美好”再升级,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实现服务提质增效。比如,社区党员干部或志愿者通过常态化“敲门行动”,为老人开展精准服务;卫健系统、文化系统定期组织义诊服务、文艺展演等,保障老人身体健康,充实精神生活;鼓励爱心企业投资建设“长者食堂”,提供实惠可口的饭菜,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上门送餐服务等。在更好地服务“一小”方面,有条件的社区或单位可以通过科学合理设计假期作业辅导、安全教育、非遗课堂等活动,解决孩子独自在家、生活无人照料等现实问题。
让“朝夕美好”再升级,要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应科学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健全评定机制,促进市场主体良性竞争。就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幼儿园主动转型,通过重新规划设计、进行适老化改造、更新工作人员技能,推出了“老幼共托”一体化服务模式,既是破局之路,也优化了资源配置。
让“朝夕美好”再升级,要注重发挥“一老一小”的主观能动性,变“服务对象”为“服务力量”。很多老人心态健康、积极进取,希望有机会发挥余热、为社会多作贡献;许多父母也希望孩子可以多接触社会、增强社交能力。因此,政府可以凝聚一批热心肠、有服务能力的老人以及适龄青少年成立志愿队伍,联合开展阅读、跑腿、环保、宣讲等志愿活动,提升他们的参与感、获得感,让他们有所为、有所乐。
敬老爱幼是山东人的好品德、好传统。希望我们照顾好自家“一老一小”的同时,也尽己所能为社会“一老一小”提供关爱与支持。在政策红利的加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能在“长者食堂”吃上热饭、在医养机构颐养天年,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就近入托、入学,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作者单位:宁津县融媒体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