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琳
从春节前的德州非遗大集,到社区陆续开展的非遗体验活动,德州正在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大运河畔的历史名城,德州拥有955项市县两级非遗项目、47项省级以上非遗名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州文化标识”。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如何让传统技艺不沦为博物馆的标本,让民俗文化不止于节庆的展演,德州通过守正创新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
以“活态传承”打破时空壁垒,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传承,而传承的关键在于“活态”。德州通过创新传承方式,让非遗技艺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播。德城区王氏手缝针技艺非遗工坊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形式,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一方面,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平台展示技艺,公开讲授手缝针技艺课程,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也赋予了非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通过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训基地,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传统不是静止的过去时,而是与时俱进的进行时。非遗保护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要在动态传承中延续文化基因,让传统技艺真正活在当下。
用“文旅融合”重构价值链条,让民俗文化赋能城市发展。非遗不仅是文化资源,更是经济资源。德州通过文旅融合,将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了多个非遗体验区。游客在这里能直接观赏传统技艺,感受非遗的魅力。近期,德州市举办的“民俗大赏闹元宵”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及游客的热情参与。活动中,威风锣鼓、抬花杠、弹鼓舞、跑驴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精彩纷呈。此外,德州还紧扣重要年俗节点,精心策划并实施了多项文旅活动,包括德州市非遗展演、唐探贺岁游、来金山过大年、欧乐堡烟花灯会、董子文化街庙会、非遗年货大集等,为非遗民俗展演提供传播平台的同时,极大地活跃了文旅市场氛围。当非遗从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传统文化不再是财政负担,而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
以“文化认同”凝聚精神力量,让非遗民俗融入城市品格。非遗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民族记忆的载体与情感联结的纽带。德州作为中国民间剪纸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将剪纸艺术的形态特征融入德州万达广场建筑的设计理念,使得非遗民俗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非遗元素的加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在生活中展现剪纸技艺的美学价值,让传统文化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俗活动中打铁花、舞火龙、踩高跷等非遗民俗表演,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的构建,不仅让非遗民俗成为城市的精神纽带,也让市民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非遗保护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化存续,而是关乎城市精神家园建设的系统工程。找准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点、专业与大众的互动点,非遗就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当千年运河水流淌过现代城市,非遗民俗恰似河床上的鹅卵石,既沉淀着历史的年轮,又折射着时代的光华。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保护最生动的注脚。
(作者单位:临邑县临南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