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丨解锁“文旅+”更多“新玩法”


□相子瑞

日前,德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进行深入解读。关于文旅工作,提出今年将持续促进文旅消费提档升级,加快推进“两河牵手”文化体验廊道和43个在建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大运河文化展示中心、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等标志性项目尽快建成投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德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只有深挖本土文化内涵,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创新旅游场景,加大惠民消费力度,解锁更多“文旅+”的“新玩法”,才能促进文旅消费持续繁荣,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打响德州文旅融合发展新招牌。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需守护好文化根脉。德州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历史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博物、现代文旅等丰富资源。德州因地制宜,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将文旅资源转化为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的旅游体验,形成德州大运河、平原桃园三结义、夏津古道桑田、乐陵影视城等特色文旅,推动了德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守护文化根脉,要让非遗文博绽放光彩。我们应深度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培育诸如夏津桑椹文化、平原通德酿造技艺、乐陵小枣文化等体验旅游,以及德州运河文化、黑陶文化、禹城大禹文化等研学旅行等精品旅游线路。守护文化根脉,要让传统文化释放新活力。支持有条件的工业文化遗产、老旧厂房发展工业旅游,打造一批工业旅游景区和文创空间,做好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采摘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打造一批康体养生旅游产品。还要积极发展自行车、徒步、马拉松等运动项目,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夯实文旅经济发展根基。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需打造好精品项目。近年来,德州市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打造了一大批文旅融合精品,推动了平原“非遗+旅游”、齐河“文创+旅游”、德城“音乐+旅游”、乐陵“影视+旅游”等新旅游业态创新发展,将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融入旅游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了旅游业态价值升级。德州文旅资源丰富,要因地制宜打造以红色旅游、文化名村名镇、文博旅游、非遗旅游等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通过讲解、影视、音乐、曲艺等宣传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德州本地内风土人情、文化特色,促进特色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以及民俗艺术品、非遗等走向旅游市场,提升游客对当地文化的体验感和美誉度。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需铸就起特色品牌。德州拥有的“国字号”文旅品牌不少,诸如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德州董子文化街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两河牵手”主题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等。但不得不承认,具有德州文化标识、展现德州文化自信、具有价值引领的“文旅特色品牌”并不多见。为此,今年德州制定出台《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文化之魂凝聚价值共识,实现以文促旅,以文旅融合唱响德州故事,擦亮特色品牌。我们应聚焦业态融合,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借助《国色芳华》《唐探1900》等影视剧热播,以及各类演出活动、体育赛事,推出“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精品旅游产品。各地持续挖掘特色历史文化,加大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诸如“好客山东 见识德州”研学惠民、非遗美食嘉年华等系列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助推文旅真融合、巧融合、深融合。同时,相关部门要做出政策引导和谋划布局,加大资金扶持和褒奖力度,提供行业样板。要积极构建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新兴媒体、自媒体等相结合的宣传营销矩阵,多角度、立体化、全覆盖宣传推介本地文化旅游资源,以“软实力”促进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总之,我们要借助文旅市场“热辣滚烫”的契机,坚定文化自信,释放德州大地文化旅游的魅力和优势,以文为笔、以旅为墨,为全省打造“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形象书写德州华章。

(作者单位:平原县委宣传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