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行动奏响民营经济发展强音
□臧姗
市委十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将“抓紧抓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精准定位、科学部署。这是市委深刻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角度做出的重大决策。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只有拓展投资空间、完善政策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稳预期、强信心,加快推动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拓展有效投资空间为基础,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和动力。聚焦制约民间投资的堵点痛点难点,想方设法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是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回升向好的重要途径。为此,一是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解决民间资本“不能投”问题。严格落实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稳步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的回应机制,加快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准入难题。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优化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建立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实现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二是创新机制模式,解决民间资本“不愿投”问题。聚焦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等重点领域,规范化推行PPP新机制,制定并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特许经营新建(含改扩建)项目清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三是建好用好项目平台,解决民间资本“不敢投”问题。充分利用民间投资推介项目平台,健全重大项目发布和重要政策宣传推介机制,拿出更多优质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通过开展招商会、现场会等方式加强投融资合作对接,解决民间投资在信息获取、项目落地等方面的难题。
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持续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助企发展仍然是我市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这就要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各类助企纾困政策,更大程度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一是完善融资信贷政策。加大“金服制度”的实施力度,用好“金融直达基层加速跑”服务机制,及时化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抢抓“两重”“两新”、专项债券等政策机遇,帮助企业谋划一批含金量高、含新量足、含绿量多的优质项目,进一步争取信贷支持资金。二是完善要素保障政策。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方面,支持企业降本增效,争创省级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推广鲁权屯镇经验,支持市、县、乡三级政府搭建民企产权交易平台,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土地、车间厂房等企业资源。三是完善转型引导政策。充分发挥好财政政策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积极引导企业申报省级技改专项贷款补贴,并用足用好政策资金,破解技术改造资金瓶颈。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的绿色低碳改造力度,加快发展柔性制造,提升应急扩展转产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保障,降低经营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支撑企业生存发展的“沃土”,也是推动民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为此,一是以市场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深入推进“县镇同权”综合改革,完善电子证照应用体系,打通服务民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谋划实施新一轮“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完善首席政务服务官制度,全面落实落细我市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省级试点工作,切实为民企排忧解难。二是以法治化营商环境稳住民营企业预期。深入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稳妥推行“首违不罚”“轻微不罚”等柔性执法,最大限度减少对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和正常经营活动的损害与影响。坚决纠正“新官不理旧账”等政务失信行为,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账款拖欠问题,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以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落实《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全面推行外资企业“审核合一”登记制度,在项目引进洽谈、注册登记、银行开户、到账结汇、项目建设运营等各环节,提供最优最便利的服务,加强外资企业权益保护,全力推动外资项目落地到账,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持续组织“百企下南洋”“百企进中亚”等活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等贸易新业态,持续推动德州国际陆港扩能升级,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中心申建,助力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向“强”迈进、向“新”发展。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