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德报权威访谈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刘泽华:精准施策 创优环境促发展

“新春第一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持续强化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生命线’的明确要求,坚定了全市上下坚持以集成改革思维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决心和信心。”2月18日,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刘泽华表示,市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推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要素环境持续优化,努力让企业更有舒适度、创业者更有满意度、人才更有认可度、项目更有实效度。

全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刘泽华说,紧紧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强化数字赋能,简化办事流程,全力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效能。加快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试点建设,凡是可以通过“直达快享”方式兑现的政策都要纳入平台管理,进一步提升“即申即享”“免申即享”比率和资金兑付效率,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让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应享尽享。持续推动“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推动服务业融合集聚发展”“企业信息变更与用电业务联合办理”2个“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落地见效,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全力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围绕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改革,解读好、落实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让市场主体知晓权利、政府部门明晰界限。持续开展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着力破除隐性壁垒,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活动营造高效透明的市场环境。健全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项目建设长效机制,今年再向民间资本推介一批优质项目,以机制创新增强民间投资活力。持续开展信用修复助企增信,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健康发展。

全力打造活力迸发的产业环境。抓住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机遇,积极争取科创资源“共享”、产业体系“共建”、基础设施“共联”,切实把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次培育发展机制,超前布局元宇宙、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让产业生态更加完善。聚焦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用好领导包保、部门会商、市县协同等推进机制,加强用地、资金、能耗等要素保障,确保369个省市重点实施类项目6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全力打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深化政企沟通对接,加大助企纾困工作力度,解决好用工难、融资难、用能成本高等问题。“制造业企业对要素成本较为敏感,我们将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降本增效。”刘泽华表示。将进一步推动电力外线延伸投资政策扩面提质,积极开展源网荷储试点,引导企业利用园区厂房进行光伏发电直供,进一步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同时,加快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培育,加强公共实训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力争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精准对接重点项目个性化融资需求,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志宁 通讯员|杨孟洁 编辑|于斌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