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海岱考古,告诉你“何以中国”


车横

一座齐长城,凿穿千年迷雾;一处采石场,撬动文明密码……山东的泥土里,埋藏着中华文明最生动的叙事。

2月20日,备受瞩目的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阳谷县东张遗址等5个项目入选。这些考古发现,再次让世人的目光聚焦于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莱西市西老庄遗址的细石器,将胶东半岛的人类活动史推向四万年前。这些石核与端刮器,是远古先民在冰河时代的生存见证。而在临沂毛官庄,一座龙山文化城址的确认,填补了沂沭河流域文明进阶的空白。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到龙山时代的城邦,海岱考古勾勒出人类从迁徙求生到定居建制的完整链条。城址的营建与废弃,聚落的兴衰与更迭,揭示着早期社会权力结构的萌芽——当石斧演变为城墙,文明便从生存竞争走向秩序构建。

齐长城的考古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这座“长城鼻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四期筑造,从西周延续至战国。早期城墙下的西周房址,暗示防御工事与聚落发展互为因果;晚期城墙的加固,则折射出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齐长城的每一层夯土,都是中原与东夷文明碰撞的年轮。它不仅是军事屏障,更是资源争夺、文化交融的界碑。当齐人用夯土垒砌防线时,华夏文明正从部落联盟向集权国家蜕变。

滕州母祖山采石场的铁錾与石锤,揭开了汉代手工业的隐秘篇章。这个为平民墓葬提供石材的巨型工坊,颠覆了“画像石专属贵族”的刻板印象。采石、凿刻、运输——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是秦汉帝国基层社会的缩影。石匠的汗水与智慧,让冰冷的岩石化为墓葬中的信仰符号。从实用工具到精神载体,石头见证了世俗生活与死后世界的双重需求。而阳谷东张遗址的宋代聚落,则将目光投向黄河滩区的生存智慧。围垄抵御洪水,骨器修补生活,瓷器盛载烟火,这片被黄河反复冲刷的土地,证明中华文明从未在灾难面前止步,反而在适应与抗争中生生不息。

当齐长城的断代争议被地层证据平息,当细石器的发现将胶东纳入北方文化圈,考古学的意义早已超越学术范畴。山东推动的“考古遗址公园+研学”模式,让夯土层不再是专业报告中的冰冷数据,而是孩子们触摸文明的课堂。章丘城子崖四万人次的研学接待,泰安大汶口的探秘活动,都在重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而是脚下泥土中鲜活的故事。这种觉醒,让考古从象牙塔走向旷野,从专家书斋融入大众记忆。

五大发现如同五面棱镜,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多维面相——它是旧石器时代先民与自然的博弈,是龙山城邦的权力实验,是齐楚争霸的军事智慧,是汉代工匠的产业网络,也是宋人面对黄河的韧性生长。而这仅仅是海岱考古的冰山一角,但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海岱之地,文明从未沉睡。这些碎片拼合出的,不仅是山东的历史,更是整个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演进图谱。当考古铲揭开地层时,我们读懂的不仅是过去,更是“何以中国”的生动答案。

(作者系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