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中央一号文件紧密围绕乡村振兴,从政策扶持、资源配置到产业引导,为各地“三农”工作提供了细致且极具针对性的行动纲领,再一次吹响了乡村振兴“冲锋号”。
稳固粮食根基,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粮食是民生之本,关乎国家稳定与人民福祉。德州作为农业大市,肩负着保障粮食供应的重任。通过深入开展 “吨半粮” 高产创建工程,坚持 “稳面积、提单产” 两手发力,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先进种植技术。2024年,德州粮食总产量达到157.6亿斤,连续6年稳定在150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单产位居全省第一,这一成绩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保障了本地的粮食供应,也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更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推动产业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单一的农业生产难以满足农民增收的需求,产业融合能够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德州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以乐陵为例,当地依托金丝小枣这一特色农产品,大力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将金丝小枣加工成枣干、枣酒、枣饮料等多种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目前,乐陵已形成了从原料种植、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当地枣农增收致富,还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产业融合让农民分享到了产业增值的红利,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吸引了更多人才回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培育乡村人才,厚植乡村振兴潜力。人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乡村振兴才能持续推进。德州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2024年以来,德州已回引455名能人到村任职,其中213人回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回引1968人返乡创业,成立经济实体1500多个;近5000名在外能人捐资1500余万元助力乡村公益事业。人才的汇聚,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德州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的战略部署,通过稳固粮食根基、推动产业融合、培育乡村人才,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德州力量。
(作者系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