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发力 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
□林晓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对发展未来产业提出明确要求。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有望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德州市在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未来产业的部分领域已有了初步基础,下一步需在打造平台、强化基础、人才培育、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系统发力、合理布局,力求在这场未来产业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打造平台,拓展应用场景。着力打造未来产业技术应用平台,以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形机器人、氢能等前沿技术进行基础性创新和应用,以天衢新区、德州学院为载体,联合链主企业、高校院所,推动未来产业研究院、未来产业创新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软硬件支撑。深度挖掘智能驾驶、医疗健康、智慧农业、城市精细化治理等领域的潜在需求,为未来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提供应用场景。搭建起政产学研用的开放创新合作网络,有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在未来产业发展中高效转化和发展。例如,在低空经济领域,要不断培育扩大低空飞行器在公共服务、文旅、农业、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服务,以应用场景的拓展推动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
强链补链,优化产业生态。围绕集成电路、无人机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未来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省级新区以及各种功能区的独特优势,促进以利恩斯科技为代表的传感器产业、以大旺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以欧倍尔软硬件集成研发生产基地为代表的数字孪生产业加速集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德州特色的未来产业集群。以集群式发展推动未来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着力提升链主企业在应用人工智能开展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上的引领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深度参与未来产业全产业链体系。以德州元宇宙产业创新园为载体,引进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行业的链主企业,超前谋划前沿新材料、生命科学、氢能等未来产业。合理布局生产研发网络和要素供给网络,促进大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实现深度协同,加快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的一体化攻关机制,有效缩短创新周期,显著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优化环境,强化人才保障。制定一系列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为未来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研发资源汇聚德州,为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便利条件。充分利用德州独特的交通地理优势,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创新联盟建设,一体推进柔性引才、项目孵化、科创飞地建设。依托德州市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精准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前沿领域,积极吸引和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未来产业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加强与德州学院、德州高职、科研院所、链主企业等的协同合作,紧密面向未来产业技术的重大需求,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统筹谋划,强化协同创新。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效率,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对拔尖科研人员的配套支持力度,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
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全力建设“京津德济”未来产业走廊,大力推动与京津冀地区的未来产业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编制全市生物产业、低空经济、集成电路等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天衢新区与县市区之间的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产业,打造错位发展、重点突出、上下游链接紧密的德州特色未来产业发展格局。鼓励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本向未来产业倾斜,建立未来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充分用好“科融信”综合服务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构建系统多元、技术领先、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未来产业基础设施体系和服务体系,在项目立项、要素供给、政策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精心培育优质环境,为德州市未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德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