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德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大有可为。
深挖新技术,点燃农业智慧引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科技与农业的深度交融。德州积极引入5G、物联网、卫星遥感技术,搭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平台,促使农田管理迈向精准化。宁津县借助传感器与无人机构建智慧农业系统,实现秋粮亩均增产超20%,荣获国家级5G应用创新奖。齐河县运用北斗导航无人机飞防技术,两天就能完成两千亩玉米田植保,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但也要看到,当前智慧农业仍存在覆盖范围有限、数据整合不足等问题。往后,相关部门还需扩大覆盖范围,整合多部门数据打造智能决策平台,通过设备补贴、技术托管,降低农户使用门槛,让先进技术从“示范田”走向“普惠田”,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惠及全域。
精拓新产业,拓宽农业增值赛道。新质生产力的旺盛生命力体现在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与价值的重新构建。德州秉持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力促“一粒豆”“一株麦”向高附加值领域迈进。禹城全力打造大豆全产业链,从大豆压榨取油、蛋白提取,再到医药辅料研发,实现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跨越。夏津县纺织业借数字化改造,精准对接小批量、个性化订单,打破传统纺纱业“大批量、低利润”困局。展望未来,德州应紧扣“补链强链”核心,深挖地域特色,全力培育更多“德州味”区域品牌,积极推动农业与康养、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三产融合增值网络,真正实现从传统“土里刨食”到多元“土中生金”的华丽质变。
重塑新生态,激活农业发展潜能。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的良好土壤。德州精准施策,实施“集成改革”,有效破解土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开展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劳动竞赛,为新农人搭建成长舞台;推行“吨半粮”生产集成改革,同步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设立农业科技“晨星工厂”,7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化转型标杆,成功带动产业升级。多招组合,可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势搭桥。各部门还需妥善平衡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完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以真招实策吸引青年回乡;优化补贴机制,建立“项目评估—过程跟踪—效益反哺”全流程管控,杜绝资源浪费与“躺平式经营”,全力激活要素协同的乘数效应,让农业发展一路“狂飙”,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德州的使命担当。各县市区由于资源、产业基础有别,推进时需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以持之以恒的韧劲,在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天地、收获新成果。
(作者单位:禹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