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琳
德州市委十六届五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要在绿色低碳转型上增创新优势”的部署要求。这既是时代命题,也是区域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德州立足实际,以产业升级为突破口,以生态治理为支撑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源,在推进绿色转型中探索出一条务实高效的实践路径,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引擎。德州紧扣“双碳”目标,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中找准平衡点。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能效和环保水平,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另一方面,德州大力扶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城市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同时,德州注重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推动上下游企业绿色协同发展,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让绿色成为德州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统筹推进生态治理,让绿色融入城市肌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德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在大气治理上,支持企业推进治污设施省级改造,先后实施多项提升改造项目,使全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在水生态修复上,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提升完善水生态循环功能,构建“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的生态廊道。除此以外,德州将生态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有机果蔬种植,让农田成为碳汇的“蓄水池”。通过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转化,德州正从“环境治理”向“生态增值”迈进,绘就出一幅“绿满州城、水韵灵动”的生态画卷,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创新绿色体制机制,让绿色成为全民行动。绿色低碳发展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需要制度创新的保驾护航。在制度层面,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在市场层面,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项目建设,拓宽绿色融资渠道,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领域倾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速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化进程;在文化层面,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这种“制度为基、市场为翼、文化为魂”的三维驱动,既破解了“谁为绿色买单”的难题,更凝聚起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合力,让绿色低碳从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将绿色基因植入城市发展血脉已成为当今绿色发展的指南。未来,德州需继续坚持系统思维,在产业转型中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生态治理中提升城市承载力,在制度创新中增强发展续航力,让绿色低碳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既要有“大手笔”,也需“绣花功”,唯有如此,方能交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德州答卷”,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多绿色力量。
(作者单位:临邑县临南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