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非遗赋能,铺就乡村振兴“繁花路”


□王有超

从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公示,到春节期间董子文化街庙会、新春花灯游园会等活动中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德州的“非遗热”持续升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德州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巧妙奏响“非遗之曲”,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激昂“新乐章”。

非遗赋能产业,点燃乡村经济新引擎。广袤的乡村是孕育非遗瑰宝的沃土。我们应用心传承、科学保护并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非遗资源,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劲有力的产业优势。近年来,德州各地积极探索“非遗+产业”新模式,深入挖掘非遗背后潜藏的经济价值。齐河县申报的“圣喜酱牛肉:为乡村振兴注入非遗美食力量”入选2024年山东省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便是这一探索成果的生动注脚。圣喜酱牛肉制作技艺工坊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齐河酱牛肉制作技艺,通过村企共建、设立基金、产品设计提升、建设黄河牛文化博物馆、打造研学基地等途径助力和赋能乡村振兴。因此,我们要立足本土特色与市场前景俱佳的非遗资源,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丰富乡村经济业态。要将盘活非遗资源与乡村产业振兴紧密统筹,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深度融合,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非遗汇聚人气,激发人才振兴新活力。无论是非遗传承,还是乡村振兴,人才都是其中的关键变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非遗传承人的作用举足轻重。近日,德州启动助力乡村振兴 “十大行动” 劳动竞赛,其中 “农村工匠人才培育” 行动与 “农民工返乡创业” 行动尤为引人注目。各级部门务必秉持人才至上的理念,全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通过设立文化教育基地、开设非遗培训班等多元方式,充分调动村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育一批扎根乡村的文化人才。同时,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为年轻人投身非遗产业、民间艺人返乡创业搭建广阔舞台,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与条件。如此一来,既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又能为乡村振兴汇聚强大的智力资源。

非遗滋养文化,绘就乡风文明新画卷。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更是精神上的富足。 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其中73%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在农村,是构成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动力源泉。立足非遗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深厚底蕴,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与审美价值,是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比如,乐陵市借助枣乡农民画、哈哈腔等非遗资源开展“美育课堂”,将非遗文化巧妙转化为文明美德的传播载体,显著增强了乡村地区的文化归属感。因此,我们应系统性整理、保护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珍贵文化遗产,推动非遗文化基因融入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群众的价值观念与精神特质。这对于优化乡村文化治理、增进乡村文化认同、重构乡村文化生态意义非凡,让新时代的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在德州大地劲吹。

德州在“非遗+乡村” 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通过产业赋能、人才汇聚、文化滋养,非遗正化作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繁花,一路铺陈,助力乡村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齐河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