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发挥“政能量”,激活民企发展“一池春水”


□张明昭

民营兴则德州兴,民企强则德州强。当前,德州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更应乘势而上、勇立潮头。党员干部要聚焦政企沟通、合作共促、创新发展,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铺平道路,以政府的“阳光雨露”滋养民营经济的“春光无限”。

要聚焦政企沟通,助推民营企业扬帆远航。助力民营企业行稳致远,必须坚持目标导向,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德州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升级,推出150余项“一件事”集成服务,覆盖企业开办、项目开工、民生服务等全场景,实现“跑一次腿、办多件事”常态化。同时,创新“首席政府服务官”(CGO)机制,选拔优秀干部担任企业“贴身管家”,累计解决诉求6700余件,真正实现了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党员干部应深入基层、走进企业生产一线,全方位收集企业在用工、融资、审批等方面的痛点难点,分类施策,推动个性问题因企施策、共性问题联动化解,简单问题就地解决、疑难问题专题协调,真正做到“一难一策”精准服务。要以问题为导向,持续优化工作举措,深化“互联网+”改革,精校惠企政策,打通业务壁垒,简化办事流程,切实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让企业轻装上阵,将“暖企春风”吹进企业、吹入人心。

要聚焦合作共促,助推民营企业风正帆悬。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既要“清”上加“亲”,也要“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德州以“全生命周期”理念护航企业成长:在金融领域,创新“金服制度”解决融资需求超百亿元,盘活低效土地;在人才领域,实施“三单服务”破解用工难题,为企业注入“人力活水”;在要素领域,推行“水电气暖信一网联办”,年均为企业降本超2600万元。这些举措不仅破解了“卡脖子”难题,更构建起“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良性生态。各级各部门要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审批上做到真便利,在准入上做到真放宽,在发展上做到真合作,当好企业的“娘家人”“知心人”“守护人”,营造清风长拂、清气长存、清水长流的营商环境。要广泛开展专题调研,践行“店小二”精神,推进“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受理、“一条龙”办结,时刻关注民营企业实际困难,及时回应关切,竭尽全力给予支持,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

要聚焦创新赋能,助推民营企业行稳致远。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用,需不断激发其活力和创造力。创新发展离不开良好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关键靠制度,重点在干部。德州将数字化、平台化思维贯穿改革全程,通过“信用+承诺+容缺”三联动极简审批,3600余项事项实现“秒批秒办”;依托“德企行”平台,企业诉求2小时响应1日答复,闭环解决率达100%。改革之刃既砍掉了繁琐流程的“荆棘”,也开辟了服务效能的通途。民营企业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市场和群众需求,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传统产业链,推动产品量质齐升,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各级各部门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产业链延伸,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立足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加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引导企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激活民营企业的“一池春水”,各级各部门要协同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常洒“及时雨”、常送“雪中炭”,将惠企、安企、护企、利企的政策落实落细,以实际行动为民营经济发展撑腰鼓劲,推动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