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科技创新“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


□程大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各地竞相发展的热潮中,科技创新无疑是关键要素。德州市委十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德州深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筑高创新平台,夯实科技发展根基。坚实的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为科研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设备与资源支撑。德州深谙此道,全力构建多元化创新平台体系。2024年,德城区获评全省科技创新强县,功能糖生物制备与应用技术省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舰船先进电机及机电系统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山东省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完成建设验收;德州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家、省级64家;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成功入选首批省级产业创新研究院培育建设名单……一大批创新平台的涌现,有助于提升德州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创新研发实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平台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持续发力。我们应持续加大技术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入驻,优化平台运行机制,提高平台的创新效率与服务能力,让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产一线,为科技创新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营造创新生态,激发产业发展活力。良好的创新生态犹如肥沃的土壤,能够滋养科技创新的种子茁壮成长。德州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与社会氛围,通过对成果转化、科技合作、临床医学等领域的科技项目进行分类分批支持,积极鼓励企业申报创新项目,突破制约产业升级发展的技术瓶颈。同时,全面落实“小升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补助等政策,支持企业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德州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32家,总量超过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65家,增幅居全省第一。为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拓宽科技金融渠道,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让创新活力在德州大地充分涌流。

拓宽合作半径,提升经济发展高度。科技创新已不再是单个主体的单打独斗,跨区域、跨领域的合作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近日,山东发布的《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提出,共建共享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德州(北京)、济宁(上海)、临沂(上海)、菏泽(上海)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近年来,德州借势借力京津高端科创、智力资源,在北京设立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吸引北大、中科院等38家企业单位入驻,集聚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合作让创新之路更为宽广。我们应继续深化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合作交流,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鼓励企业 “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德州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生态、拓展创新合作,德州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奋力绘就波澜壮阔的发展新篇。

(作者系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