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感悟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三农”情怀


□王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报告以沉甸甸的“三农”篇章,再次彰显了国家对农业根基的重视,这不仅为乡村振兴锚定方向,更以系统性改革与创新性实践,勾勒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蓝图。

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现代农业夯实强国根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报告提出“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严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既立足当下稳产保供,更着眼长远提升农业竞争力。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加快先进农机装备研发,从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到对产粮大县的政策倾斜,一系列举措体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智慧。下一步,各级各部门应以科技赋能突破“卡脖子”难题,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同时完善粮食价格调控机制,让农民种粮有账算、主产区抓粮有干劲,真正端牢“中国饭碗”。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织密防止返贫致贫保障网。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报告强调“提高监测帮扶效能”“健全防止返贫致贫机制”,通过就业帮扶、产业提质、消费协作等多维发力,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政策,既激活内生动力,又彰显社会公平。未来,还需进一步推动帮扶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强化脱贫地区“造血”能力,发展特色产业延长价值链,让脱贫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共享发展红利,实现从“保基本”到“促发展”的跃升。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制度创新释放土地活力;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完善投融资机制等举措,则为乡村注入“人、财、物”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德州积极探索盘活闲置农房,相关成果入选山东省第一批农房盘活利用典型案例;并通过保护种质、挖掘文化、延伸产业链等举措,做大做强夏津古桑产业,展现了因地制宜的改革智慧。下一步,还需加大培育“新农人”“乡村工匠”力度,让改革红利更多惠及农民,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共赢局面。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叙事,既有“端牢饭碗”的底线思维,又有“共同富裕”的长远追求,更饱含“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的民生温度。新征程上,唯有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将政策力度转化为民生温度,方能书写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禹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