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硕
这几天,陵城区一对新人零彩礼结婚,乡镇干部担当证婚人的视频刷爆了德州人的朋友圈,不少网友纷纷表达祝福。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尤其是在基层治理环节,移风易俗承载着优化社会风气、提升文明程度的重任,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创新方式方法、常抓不懈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引导力,让文明新风真正扎根于群众内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唱响文明新风“主旋律”。移风易俗,表面上看改变的是行为习惯,实质上改变的是价值观念。当前,一些农村仍存在红白事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群众苦于“人情债”却不敢打破这些“潜规则”,因此,只有观念上的“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知识宣讲、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或者主动承担起政策“解读者”的角色,通过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将文件精神和移风易俗政策传递给群众,真正打破陈规陋习的思想枷锁。
引出文明新风“好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推进移风易俗中,身边榜样的力量至关重要。我们要充分发挥身边优秀党员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巾帼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挖掘群众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先进人物,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评选先进典型,在提倡移风易俗、摒除陈规陋习中,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负担减轻了、精神生活丰富了,激发他们参与移风易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彼此监督的良好氛围。
掌好文明新风“导航仪”。移风易俗不能止于倡导,更需要刚性约束。具体到基层,要将基层治理与道德建设结合,完善移风易俗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群众认可、切合实际、约束有力的村规民约。要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充分发挥“一约四会”立良俗、破陋习、扶正气的作用,让群众依“规”而治,以“约”促行,让文明新风吹遍基层每个角落。
《荀子乐论》所言:“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只有把歪风邪气刹住了,才能更好地营造文明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移风易俗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社会才能更加文明、和谐、进步。
(作者单位:乐陵市铁营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