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横
3月28日,山东省应急厅公布近期4起违规用火典型警示案例,涉及威海、青岛、日照、烟台,均系人为因素引发,目前涉案5名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起火灾是因村民祭祀烧纸而起。
清明祭扫,安全第一。据统计,祭祀用火是引发我国森林草原火灾的首要原因。这个清明节前夕,山东、德州两地民政部门接连发布文明祭扫倡议书,呼吁民众严格遵守防火相关规定,杜绝火灾隐患,共筑平安清明。
清明祭扫是延续千年的文化传统,但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守护这份文化记忆的方式也应当与时俱进。焚香烧纸、燃放爆竹的旧俗在农业社会或许无碍,可城市楼宇不断逼近山林草场,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绿化带化作生态屏障,一点火星就可能让文明与灾难的界限变得模糊。
防火意识薄弱往往源于认知偏差。总有人自信“烧了半辈子纸也没出过事”,却选择性忽视社区人口密度已增长数倍的事实;习惯性认为“火星落地就灭了”,却忘记春季干燥的风能助长最细微的火苗。现代城市犹如精密的仪器,任何环节的错位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火灾防控体系再完善,也抵不住千万人同时疏忽带来的风险敞口。
祭祀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敬畏,但失控的火光恰恰构成对生命的亵渎。文明祭扫不是割裂传统,而是赋予缅怀更丰富的时代内涵。省市有关部门倡导的鲜花祭祀、网络追思,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用不灭的心火代替危险的火种,让清明真正回归“清净明洁”的本义。
事实上,一束鲜花寄托的哀思不比纸钱淡薄,云端祭扫传递的情意同样真挚,植树踏青承载的追忆更具生机。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自然生长。绿色环保理念与缅怀先人的情感诉求实现平衡,清明防火便从被动防御升华为主动建设的文明自觉。
守护绿水青山与传承文化传统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找到二者的最大公约数,既需要制度设计的智慧,更依赖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把防火意识内化为文明习惯,让安全责任转化为具体行动,我们才能留住清明的文化根脉。毕竟,守护好现世的安全,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作者系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