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让英烈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赵佳琳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既是节气,也是追思逝者、缅怀先辈的重要时节,既承载着慎终追远的情感,又洋溢着万物生长的希望。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无数英烈以生命熔铸信仰,用热血书写忠诚,构筑起民族精神的巍峨丰碑。我们要将英烈精神融入血脉,在传承中激发奋进之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

汲取奋进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英烈精神始终是民族精神最鲜活的注脚。这种精神扎根于广袤深厚的中华大地,深深嵌入民族基因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依旧熠熠生辉。如,各地革命烈士陵园里,少先队员通过擦拭墓碑、聆听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宁津县党员干部深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将英烈精神转化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这些实践表明,英烈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具象化为乡村振兴的坚守、科技攻关的突破、民生改善的担当,成为标注新时代精神高度的鲜明坐标。

传承英烈精神,彰显信仰力量。让英烈精神永续流传,既要守护好“红色家谱”,更要创造性地构建传承体系。通过建立精神滋养、制度保障、实践转化三位一体的传承机制,方能让精神火炬永不熄灭。近年来,各地相继推出缅怀先烈、追忆亲朋“云祭扫”活动,以线上献花、签名寄语实现红色教育与文明新风深度融合;《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以青春化表达引发共情,使英烈故事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养分。消防员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火墙,教师在大山深处点亮知识明灯,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正是英烈精神最生动的传承。

培铸复兴之魂,凝聚奋进伟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复兴征程尤需精神力量的支撑。王继才32年守护孤岛的执着,诠释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北斗团队突破技术封锁,彰显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魄。英烈精神的弘扬,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动力,以其穿越时空的力量,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奋斗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些新时代的奋斗者证明:英烈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化为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日夜攻关,转化为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升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当14亿中国人将英烈精神转化为自觉行动,就能汇聚起改天换地的伟力,跨越新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

英烈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照亮未来的灯塔。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成为英烈精神的传承者与实践者,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要铭记历史,更要开创未来,让英烈精神照亮前行之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引擎。

(作者单位:临邑县临南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