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昭
日前,德州农民杨长胜登上了《人民日报》,成为智慧农业时代的“明星”,引发关注。他利用智能设备打理8000亩麦田的故事,不仅展现了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更与德州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的宏伟蓝图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科技创新,是“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征程中的强有力保障。一个普通的山东农民,凭借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敏锐洞察和大胆实践,通过引入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施肥、智能病虫害监测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对麦田的精准管理和高效运作。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科技手段,如今已经成为农民手中的“新农具”,为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产前,通过卫星、传感器全方位扫描土壤,精准掌握地力、肥力状况,为每一块土地量身定制施肥方案,让土地“吃得”更科学。产中,实时监测苗情、病虫害,利用智能灌溉系统精确控制用水量,既保障作物生长需求,又节约水资源。这种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让农业从“体力活”转向“技术活”,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耕”,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人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德州粮”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德州积极引入高端智力资源,邀请院士、首席专家担任科技顾问,成立全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并开展校地合作,与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共建山东乡村振兴实践研究院。这些举措搭建起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桥梁,让前沿农业科技成果能够迅速在德州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基层组织在其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领办合作社成为种粮抓粮 “领头雁”,带领广大农民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成为科技兴农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
智能化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展示了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在杨长胜的智能化农业实践中,不仅注重粮食生产的高效和精准,还积极探索农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构建智慧农业平台,实时监测麦田的生长情况、预测产量和品质,为农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开拓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这种创新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继续深化“吨半粮”能力创建活动,加大对智能化农业的推广和应用力度,通过引进和培育更多的智能化农业企业和项目,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智慧农业将在更广阔的农村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相信会有更多的农民像杨长胜一样,利用智能设备轻松管理农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好。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