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向“新”图强 以“质”取胜


□张俊敏

日前,山东数字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数字强省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聚焦加力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加力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等8个方面提出27项重点任务,着力打造数字强省、智慧山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中华老字号品牌福人楼推出实时监测血压、心率和情绪波动情况的智能戒指,到海尔三筒洗衣机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衣物材质并匹配程序,再到由青岛国信集团投资建设的海上巨擘——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鲁即渔养60617”出坞下水,山东向“新”图强、以“质”取胜,处处彰显着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生动图景和巨大潜力。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一场系统性变革,其中,招商向“新”,正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之举。随着传统产业加速蝶变、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山东招商引资工作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聚焦质量提升、从看重短期产值加速步入关注新质动能新阶段,如今,能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已成为衡量招商成效的核心标尺。2025年以来,山东促成激光雷达及传感器件产业化、完全生物降解胶带关键技术研发、新型储能电池生产应用等一批含金量十足的项目相继落地,不仅彰显山东锚定新赛道的战略眼光,更印证山东以精准招商为引擎,在抢滩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仅需要前端招商的精准发力,更离不开后端生态的持续滋养,基于此,生态向“新”,正是创新发展的坚实底座。近年来,山东下气力狠抓氛围营造、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全力打造一流创新发展环境。去年,《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出台,以16条硬核举措破解成果“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不能转、不敢用、没钱转”六大难题;今年1月,《山东省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迅速跟进,协同推动全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高校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使用效率。前者聚焦政策突破,后者强化资源保障,一策一法、双管齐下,从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两端发力,提升创新水平、优化创新生态。

无论是产业项目的落地生根,还是创新生态的营造培育,都离不开企业主体发力,企业向“新”才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山东以企业为主战场,持续深化数智融合,一批标杆企业率先突围——歌尔股份依托精密声学与智能硬件技术,在虚拟现实领域抢占全球产业高地;万华化学通过自主研发,突破高端化工材料“卡脖子”技术;浪潮集团深耕智算技术领域,为千行百业注入强劲动能……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拥抱新技术、新模式,通过数字化转型、产学研协同、绿色化升级,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源头活水”。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山东正以系统思维将“新”的理念融入发展肌理,经济发展含“新”量进一步凸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山东智慧”与“山东方案”。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宁津县支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