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枣林夜市何以出圈


□张悦

日前,乐陵朱集镇的枣林夜市火热举行。枣林夜市一改印象中“套圈+烤肠”的乡土集市,从《唐探1900》主题场记板到盛唐牡丹美学打卡区,从非遗枣木无事牌到红枣养生茶科普基地,这场用“影视IP+非遗+夜经济”编织的消费盛宴,让传统乡村夜市成了争相打卡的新晋顶流。

影视IP下乡,从土味夜市到赛博国潮。朱集镇的流量密码藏在10组精心设计的影视打卡装置里。在《唐探1900》复刻场记板前,年轻游客举着“人生如戏”的台词牌摆拍;在“光阴的故事”怀旧展区,老式二八大杠自行车和黄包车勾起中年人的集体记忆;而“国色芳华”打卡区用胭脂红、黛蓝等传统色系,把盛唐美学直接“焊”进了万亩枣林。据统计,活动期间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破800万次,“枣林盛唐夜”话题甚至冲上同城热搜。更绝的是,夜市直接和乐陵影视城联动——白天在影视城穿汉服拍剧照,晚上来夜市买枣木文创,这种“穿越式”体验让游客直呼“旅游动线被重新定义”。

夜经济2.0,从吃吃喝喝到沉浸式体验。如果说传统夜市是单纯的吃吃喝喝,那枣林夜市就是沉浸式游玩体验。美食长街飘着枣糕甜香,隔壁就是“王婆说媒”的脱口秀舞台;大炮乐园、蹦床城堡里孩子们的尖叫声,和远处戏曲与流行乐队的混搭演出奇妙共存;更别说那些诚意满满的细节,比如用动态灯光打造的盛唐主题迎宾墙,把义诊、义剪、义宣等志愿服务藏进热闹的市集里。这种“烟火气+文明风”的混搭,让夜市不仅“好逛”,还“好拍”“好晒”“好传播”。数据显示,3天活动带动消费超100万元,客流量较往届增长30%。

乡村振兴新解法,把“枣林”变成“流量池”。朱集镇的野心不止于一场夜市。他们正在规划“枣林光影艺术季”,联动开发影视主题民宿、沉浸式剧本游等业态。毕竟,这里不仅有万亩枣林的生态资源,还有“中国金丝小枣之乡”的金字招牌,更有“双红文化”(红枣文化+红色文化)的深厚积淀。当影视IP的流量、非遗文化的底蕴、夜经济的活力在枣林间碰撞,传统乡村正在被重新编码,它不再是“土气”的代名词,而是能承载年轻人“诗与远方”的文旅新场景。

从“卖枣子”到“卖体验”,从“一季红”到“四季热”,朱集镇的这场实验,或许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条新思路:当传统乡村学会用“网感”和年轻人对话,当乡土资源被注入文化IP和消费场景,那些沉睡的生态、文化、产业资源,终将化作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作者单位:夏津县渡口驿乡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