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文慧
日前,德州市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宣传教育活动走进德州市第十中学,相关专家现场为学生们讲解了预防网络沉迷相关知识。活动以系统性治理思维直面数字时代的成长挑战,不仅为青少年筑牢“数字护栏”,更彰显了守护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直面挑战,以“数字温度”化解“成长烦恼”。当短视频的滑动、游戏的弹窗与中小学生的书包、课本并存,网络沉迷已从个体行为演变为时代课题。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和辨别力。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充斥着各种诱惑,一旦沉迷其中,不仅会影响学业,导致成绩下滑,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如视力下降、颈椎问题、睡眠不足等,更严重的是,一些不良信息可能会侵蚀他们的心灵,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德州市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为未成年人敲响了防沉迷的警钟,各级各部门要以“数字温度”化解“成长烦恼”,方能让网络成为未成年人翱翔的翅膀,而非束缚的枷锁。
疏堵结合,以科学认知破解沉迷困局。活动的创新之处,在于摒弃了简单粗暴的“禁网”思维,转而通过沉浸式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建立科学的网络认知。在德州市第十中学的活动中,专家以“网络号奇妙之旅”为比喻,将网络比作一艘需要智慧驾驶的“船”,通过播放“眼睛的小抗议”“时间的魔法小偷”等趣味动画,揭示沉迷网络对身心健康的危害。这种场景化、互动化的教育方式,让抽象的道理变得鲜活可感。此外,活动还教授学生设定“网络小闹钟”限定用网时间、安装“信息过滤器”屏蔽不良内容、规划“无网探险”丰富课余生活等避免沉迷网络的方法。这种“疏堵结合”的方式,既尊重了未成年人对网络的合理需求,又培养了他们的自控能力,有助于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驾驭”的转变,在孩子们心中筑起坚固的“数字护栏” 。
协同育人,以多元共治凝聚社会合力。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不仅是学校和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自己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网络的行为,多陪伴孩子进行户外活动、阅读书籍等有益身心的活动,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网络环境。学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社会各界也应积极行动起来,网络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过滤不良信息,推出适合中小学生的优质网络产品和服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吸引孩子们走出虚拟世界,融入现实生活。只有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优势互补、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1 + 1 + 1 > 3”的效果,培育未成年人数字素养与健全人格,让他们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平原县王杲铺镇中心小学)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