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蹭饭”驻村书记走红的启示


胥爱珍

“到点了、到点了,蹭饭、蹭饭,Go Go Go!”最近,河南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脚步匆匆、手拿白瓷碗、与村民偶遇“讨饭”的视频走红网络。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转发了视频,配文:驻村书记去村民家“蹭饭”,看似“蹭饭”,实则陪伴。以心换心,用一顿饭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

“蹭饭”视频何以触动人心?董桂林“蹭饭”看似随性,实则蕴含三重智慧。其一是姿态之变。他将“办公桌”搬到“农家院”,一句“加双筷子,可中?”的朴素请求,代替了干部与群众刻板的沟通形式,消弭了两者之间的无形壁垒。其二是真情之暖。在“蹭饭”中,村民敞开心扉,自然地与他聊起家长里短,说起困难诉求,这种交流,超越了任何精心设计的调研问卷,成为最原汁原味的民心“回音壁”。其三是媒介之巧。董桂林将“蹭饭”作为流量入口,为地方特产搭建起接地气的“舞台”。烤鸭蛋配饺子、芝麻盐夹蒸馍、面条里加辣椒酱,在“吃播”的烟火气中,地方特产的广告“丝滑”植入,悄然入心。

在自媒体时代,流量只是起点,其深层意义在于转化与沉淀。董桂林的“蹭饭”视频带来了流量,流量化作订单,激活了乡土经济。据媒体报道,“泼天的富贵”带来了当地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的订单激增,让“深闺”特产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视频评论区有网友评论“真想回去看看能做点啥”,预示着这一波“云端流量”,有望沉淀为乡村的“留量”,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董桂林曾说:“我的拍摄初衷不是为了打造个人IP,而是为了给村里留下带不走的流量。”这份清醒,使“蹭饭书记”的热度超越了个人光环,正转化为村庄持续发展的无形资本。

董桂林的“走红”“来得突然”,“长红”更需要深沉、系统的耕耘。产品品质是基石。面对订单激增,董桂林坦言“要对产品进行更严格把关。”承诺背后,是对消费者信任的珍视。现实来看,无论哪位“网红”售货,唯有产品质量过硬、口碑不倒,流量才能从“一阵风”化为“长流水”。人才梯队是引擎。乡村振兴的深层愿景在于人的回归与扎根。“蹭饭”视频所激发的返乡意愿,需要配套的创业土壤、发展空间承接滋养,让归乡青年真正“有事可做、有梦可追”,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制度创新是保障。推动乡村振兴,需要鼓励更多“董桂林”们勇敢尝试,真正放下“架子”、善用“法子”,探索符合村情、富有实效的振兴新路。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