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晓伟
近期,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师韦东奕开通网络账号等热点事件引发流量狂潮,高考前,有的网友把账号当成“许愿池”,引发社会讨论:面对“流量热”现象,要多些“冷思考”,构建健康网络文明生态,理性当做“定海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网络时代,流量成为众人追逐的“利”。韦东奕凭借数学天赋与质朴形象开通账号后,瞬间揽获海量粉丝,相关话题热度飙升,展现出流量在优秀人物事迹传播中的强大力量。但流量亦是双刃剑。有的人为逐利不择手段:“反诈老陈”曾因宣传反诈走红,却背离初心在直播中出现不当言行,利用流量商业变现甚至违背公序良俗,最终遭网友唾弃;某网红为博眼球恶意诋毁英烈,此类行为让网络空间垃圾信息泛滥,严重扰乱秩序、侵蚀文明根基。
面对网络纷繁信息与汹涌流量,保持理性思考至关重要。韦东奕话题热议时,不少网友未盲目跟风,而是从他专注学术、淡泊名利的品质中汲取力量,思考如何融入自身生活学习。在打造清朗网络文化中,理性更是基石。“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通过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持续打击各类网络乱象,从严处置违规平台和账号,取得积极成效,形成有力震慑。这正是理性治理的体现。当“鸿星尔克捐赠”事件引发“野性消费”时,理性网友呼吁“按需购买”,既传播正能量又避免盲目跟风,让网络空间回归理性交流。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实现流量与理性平衡,需“平台—网民—监管”三方协同。平台应优化算法,如抖音推出“青少年模式”,通过技术过滤低俗内容,将“非遗传承”等优质内容推送给年轻用户,让流量成为传播文明的载体。培育网民理性素养同样关键。学校可开设网络素养课程,通过“模拟信息辨别”等实践教学,提升青少年对虚假信息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识别能力;家庭则需引导孩子建立“信息批判”思维,如面对“网红探店”内容时,教会他们区分真实体验与商业营销。监管层面更需“刚柔并济”。既要严守《网络直播管理办法》划定的红线,对恶意博眼球行为顶格处罚;也要通过建立“网络文明志愿者”等机制,鼓励网民主动举报违规内容,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治”的清朗生态。
(作者单位:齐河县委党校)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